电动自行车限速岂能成摆设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解除限速已成为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灰色法则”,电动自行车“肆意超速”现象泛滥,限速规定在多地失去应有效力。(10月27日央视新闻)

  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巨大,2023年底已突破3.5亿辆。与此同时,因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呈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真正的“马路杀手”。实验表明,一旦解除电动自行车限速,安全性能将被破坏,速度超25公里每小时,制动距离拉长、操控难度增加,交通事故致死风险急剧上升。显然,超速已成为电动自行车事故的关键致因,以超速为主要目的的非法改装俨如一颗“定时炸弹”,给道路安全蒙上了巨大阴影。

  根据《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电动自行车车速最高不能超过25公里每小时。揆诸现实,有些人却对25公里每小时的限速颇有微词,认为其限制了出行效率。部分消费者在速度与便捷的双重诱惑下,无视解除限速背后的安全隐患而选购改装车。殊不知,一旦改装车发生事故,极有可能按照机动车标准承担更重的责任。这暴露出骑乘人对自身安全和权益的严重漠视。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部分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速度的追求,在车辆生产过程中故意“留后门”,为提速改装大开方便之门。在一些线下门店中,店员的行为更是助长了这一不良风气。他们会主动询问顾客是否需要解除限速服务,甚至将解除限速作为吸引顾客的核心“卖点”。同时,电商平台上违规售卖解除限速工具也屡禁不止,且销量颇为可观。这些逐利行为严重违背了商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让电动自行车超速改装乱象愈演愈烈。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相关部门已采取行动,例如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及其代理销售商展开了约谈,但解除限速现象仍未杜绝。其中,技术门槛低是重要因素之一。而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从技术层面增加篡改难度、提高检测精度和便捷性,是从源头治理的一次积极尝试。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主管部门需尽快强化全链条监管,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再到上路行使,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网点众多的经销商,一旦发现非法改装必须严惩,维护“新国标”权威。除了加强监管力度外,还要充分借助技术手段辅助执行。比如建立电动自行车信息管理系统,对出厂车辆进行备案,记录关键技术参数和安全标准信息,以便在上路检查和事故处理时快速准确判断车辆是否非法改装。同时,与网络平台加强合作,清理解除限速指南等违规内容,切断非法改装信息的传播途径。

  广大消费者也应认识到,盲目追求速度和续航能力,突破车辆原设计标准,不仅会危及自身安全,还可能危害他人,实乃损人不利己之举。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电动自行车限速规定不能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唯有监管部门、商家和消费者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解除限速的乱象,让电动自行车告别“狂飙”模式,回归安全行驶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