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第三方测评”乱象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已经拉开帷幕,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双11”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第三方测评”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商品选择,如何在众多选项中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确实让人感到困扰。许多消费者为了尽可能降低“试错成本”,倾向于参考第三方机构的测评,以便更好地了解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进而作出更为明智的购物抉择。

  然而,在这股“第三方测评”热潮中,我们也要警惕其中的乱象。部分第三方机构虽然打着测评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借机进行广告宣传。例如,有的测评视频下方往往会出现购买链接,还有的会在视频最后出现口播广告。而一旦第三方测评被赋予了商业性质,其公正性则难以得到保证。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的情形外,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因此,“第三方测评”倘若偏离公正客观原则,发布假测评真广告,无疑触碰了法律红线,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此外,一些测评博主为了博取流量,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对测评商品进行过度夸张的描述,甚至将原本并不出色的产品吹捧得天花乱坠,更有甚者刻意制造“红黑榜”,故意抹黑竞争商品,从而凸显自家商品,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涉嫌不正当竞争或商业诋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第三方测评机构尚未获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以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他们所采用的测评方法和测评标准大多属于自行制定,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由于许多第三方测评与商业利益挂钩,更有甚者直接伪造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推销仿冒、伪劣商品,测评标准有时也如同虚设。

  “第三方测评”兴起的初衷本是为了帮助消费者筛选出更具性价比的商品,然而,虚假测评以及不专业的测评非但不会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反而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损害经营者商业信誉,破坏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为此,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应当加强对测评账号的认证管理和内容审核,标明“第三方测评”标识,倡导正规测评赚取合理收益,构建健康积极的行业氛围。对于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依法严惩,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同时,消费者在观看“第三方测评”时,如果遇到一些博主、主播的测评视频中“必入”“家人们放心冲”,又或者是“智商税”“谁买谁后悔”等话术时,应当理性看待,仔细甄别,不要轻信“第三方测评”。

  总之,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守护好测评的科学性和中立性,才能让“第三方测评”真正发挥价值,从而帮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提振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