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探寻红色文化的遗址保护与基因传承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环镇北路,2019年,依托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历史背景打造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在夯实旧址革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以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为思路,致力于革命文物展示的多元化途径探索,利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建筑进行展陈设计,激发旧址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感染力。


  历史风雨后的华丽转身

  1949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搬迁至高陵区。博物馆南门口矗立着一块校名石,镌刻着“红色熔爐”四个鲜红大字,向过往的人们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红色记忆。博物馆南门依据老照片复建,新砖垒起旧墙,圆弧形白底匾额上手书校名。

  旧址保留了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三排苏式建筑,整齐高大,70余年风雨过后,红门、绿窗、青砖、黛瓦,依然深邃,颇具历史的厚重感与豪迈感,每一栋建筑正中间为礼堂式大门和宽敞大厅,两边对称。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三排建筑的前身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图书馆。其中最南边的房子是博物馆的主展厅,主题是《峥嵘岁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通远的日子》,再现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前身、时代背景、艰苦办学取得的成就和学员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了新时期革命干部蓬勃的精神面貌。展览以照片、报刊和书籍为主,配以翔实的图表和视频资料,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发展历史节点清晰,学员们的学习、生活情景跃然纸上。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博物馆再现了学员们自己动手修建的茅草亭、篮球场、辘轳水井,还有学员们在户外上课的雕塑,展示师生学习劳动场景。


  肩负重任的红色校史

  博物馆展厅有一幅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发展的路线图,可以清楚了解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创建历史。

  1949年,为培养适应新中国所需的各类干部,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迁至西安,改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训青年,改造旧人”,大量吸收青年知识分子,经过短期培训,分配至西北各省工作,同时对国民党政府旧公职人员进行改造、培训,以适应建设新政府的需要。1953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完成了自己的特殊使命,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决定,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1954年,更名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后经多次变革发展为西北政法大学。据统计,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从1949年6月25日正式成立,到1953年改组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前后4年时间,共培训干部12890人,光荣地完成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干部人才的任务。


  红色熔炉的无言见证

  历久弥新的一栋栋建筑,陈列展示的一排排资料,记忆重现的一座座雕塑,仿佛在对外传递着光荣岁月里“红色熔炉”的炽热,记录着学员们如何践行“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团结互助、艰苦朴素”的独特校风。

  据地方志记载,1949年7月学校在西安改建,没有固定校址,借用裕秦纱厂和东北新村的一部分房屋。这些房屋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为保证学校按时开课,学校发动全体干部和学员搬选木料和砖瓦,修补校舍,铺平道路,开辟运动场,保证了按时开学。不久学校又迁到高陵县和泾阳县两地。在迁校过程中,干部和学员步行30里,帮助学校装卸木板和校具。泾阳县的校舍,原是一家打包厂的厂房,五幢库房里积满了水,木材和破烂机器堆积在一起,屋外长着一二尺高的杂草,师生员工一齐动手,建设校园,抬木材,搬砖铺地,很快修好了可住1000多人的宿舍。

  “我们学习,我们歌唱,在欢笑中迎接太阳。旧世界就要灭亡,新中国万丈光芒……”这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习歌。从歌词中可以读到学员们积极向上的学习面貌。每逢节假日、开学、毕业等节庆场合,学校都有群众性的文艺晚会。学员们还经常帮助周围群众生产劳动,使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由此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与当地群众关系密切,至今当地百姓还亲切地称之为“民大”。


  不朽丰碑下的法治誓言

  近年来,学界对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红色法治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学者们从法制史、法学教育、革命精神传承、遗址利用等多维度挖掘其独特价值,不仅丰富了红色法治文化的理论体系,也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西北政法大学专门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红色校史,学校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要求,巧妙地将这一宝贵遗产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将传承红色基因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思政教育注入“鲜红”的底色。同时,学校还与延安市有关部门合作保护陕北公学旧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红色校史教育基地,组织新入校学生、新入职教师,前往校园“红色打卡处”,了解学校的红色故事。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作为红色法治文化的摇篮,为新中国建设培育了大批人才,传承了宝贵精神。新时代下,应深挖其文化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法治实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法治力量。

  本文为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保护利用研究”(立项号:2023XWT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