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清镇市法院王庄法庭绘制乡村和谐新图景
近年来,贵州省清镇市人民法院王庄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乡村诉讼纠纷建立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机制,以创新之举将司法的温度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绘制出一幅温馨和谐的法治乡村新画卷。
乡贤调解助力乡风文明
王庄法庭负责管辖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和新店镇34个村(居),服务群众10万余人。该法庭为实质性化解乡村纠纷,创新性地构建“五老治讼”机制,邀请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参与纠纷调解,为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同时,设立心理疏导室,聘请心理咨询师作为法庭特邀调解员,并邀请当地乡贤等组建心理疏导团队,探索家事调解、心理疏导等婚姻家事、邻里矛盾化解机制。
王庄法庭负责人田菲告诉记者,“只要群众有诉讼需求,我们就要深层次地调查并处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王庄法庭受理案件近550件,调解案件近230件,案件数量逐年下降。
线上线下共筑心灵“屏障”
王庄法庭深耕基层,创新构建“一案三访”机制,通过线下共情路径与线上情绪管理相结合,有效管理心理性情绪型事件。对于涉及婚姻家庭的敏感案件,深度追踪访问;针对老年、儿童、病患及弱势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式走访;针对情绪易激动的个体,采取预约会谈方式,并提前介入干预。
在线下,通过引导合理表达情绪、建立心理认同及反馈情感需求,有效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通过问卷调查、笔录调查、走访调查等综合举措,摸排涉案人的情绪状态,避免不稳定因素激化。
在线上,推进风险管控,积极整合12345平台、12368热线、“贵政通”系统等资源,实现对各种心理性情绪型事件的快速响应与精准处置,进一步增强了对此类事件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合议评估”守护乡村安宁
王庄法庭创新构建“合议评估”系统,汇聚多方资源,对重大情绪障碍进行评估和深度剖析,对潜在风险隐患进行精准预警。同时积极引入心理危机专家资源,与地方综治中心紧密合作,为每案每人定制风险防控策略,成功化解多起重大风险于萌芽状态。
此外,建立“三级预警”系统,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分层管理:一级预警聚焦婚恋家事领域,提前介入预防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二级预警聚焦老弱妇幼等弱势群体,积极组织帮扶工作;三级预警由当地卫生系统牵头主抓,确保心理疾病患者得到及时、专业的诊疗与照顾,巩固风险防控成效。
“合议评估”系统和“三级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施,不仅筑牢了乡村社会风险防护网,还为各类风险群体提供了精准帮扶与支持,让社会在和谐安宁中稳健发展。
心理服务融入司法审判
近年来,王庄法庭持续推进“司法裁判”和“心理服务”深度交融,在服务对象上,服务范围扩展至案件当事人的亲友及社区成员,充分考虑各种情绪因素对案件事实认定的潜在影响。
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中,法庭引入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到庭“坐诊”,实施个性化剖析诊断,先说“情”再理“事”,采取渐进式婚姻家事纠纷化解方式,成功修复夫妻感情,挽回婚姻。
此外,该法庭还与当地派出所建立紧密协作关系,确保法庭秩序的稳定与当事人的安全。在应对潜在风险方面,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一旦发现当事人情绪异常,立即启动阻控系统,通过线上开庭形式,有效保护当事人及公众安全。
温暖正义直抵群众心田
王庄法庭不仅注重案件的办理,更关注案件背后的民生福祉,持续完善闭环转办机制,延伸司法审判职能,紧密追踪涉案者心理动态。同时,灵活适用司法惠民政策,减轻群众诉讼负担,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温暖关怀。
该法庭在审理一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时,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的家庭赡养难题。在法官耐心疏导、悉心劝导下,双方吐露心声,最终既解决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也帮助两家人修复了家庭关系。
事无小事,案无小案,小案子连着大民生。王庄法庭始终秉持“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办好群众的烦心事。其创新实践切实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村庄都沐浴在和谐与幸福的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