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蒙城县法院创新“综派单”工作法

“枫”景之花向阳生 凝聚合力化纠纷


  近年来,安徽省蒙城县人民法院整合内外调解资源,创新推出“综派单”矛盾化解工作法,促使纠纷止于未诉,促进纠纷自然高效化解。


  村里有了“帮帮团”

  “老薛,你家牛棚建设的进度不慢啊!”

  “这还得感谢法院组成‘帮帮团’帮我们化解了矛盾,让我和老邵有机会再合作。”

  在蒙城县立仓镇张长营村一处牛棚建设现场,薛某高兴地对邻居说。

  说到薛某口中的“帮帮团”,还得从5个多月前的一起施工合同纠纷说起。

  今年春节刚过,蒙城普降大雪,养殖户薛某的一个养牛大棚被大雪压塌。他认为大棚建设质量存在问题,将为其建设大棚的邵某诉至法院。

  接案后,蒙城县法院双涧法庭庭长邸建前往实地查看,发现倒塌大棚有500多平方米,浸泡的粮食3万多斤、饲料2吨多,还有不少农用机械受损。

  “我用的材料没有问题,冻雨加大雪连续下这么多天,很多大棚都塌了,这是天灾,我不应该承担责任。”被告邵某觉得很委屈。

  薛某则拿出保证书,认为双方曾约定,下雪厚度20厘米之内如出现任何问题,后果由邵某负责。此次下雪厚度为10厘米左右,应由邵某负责。双方对损害的成因及责任划分分歧较大,调解陷入僵局。

  双方都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基层组织和周围群众最了解情况,邸建想到通过加强多元解纷机制,联动属地基层组织凝聚化解合力。“联动以何种方式?”“如何保证解纷效果最优化?”一时间,邸建想起了县里的平安建设“5+N”(乡镇政法委员+法庭+派出所+信访办+司法所+属事属地主体)会商工作机制,不如依靠乡镇党委政府力量,把纠纷信息推送至属地基层组织,再联动化解。

  邸建与乡镇党委政府沟通后,决定以“工单”方式将纠纷相关信息“派”到当事人所在的村,由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属地村干部等人员组成“帮帮团”,共同化解矛盾。综治中心负责人单独和邵某交流,邸建和村干部则帮助薛某分析大棚倒塌原因,围观群众也劝说双方互谅互让。经过几番努力,双方的关系逐渐缓和,达成最终调解协议,薛某的新牛棚仍然由邵某负责建设,该起纠纷案结事了仅用时5天。


  全流程规范,解纷链条延伸至基层

  看到效果后,邸建决定将“派单”规范化,与乡镇政法委员沟通,详细梳理近3年的纠纷案件后发现,有些案件虽是普通的民事纠纷,但双方矛盾尖锐,在“派单”处理过程中必须突出针对性。

  “对案件矛盾风险进行评估,按不同的风险等级,分别用黄、橙、红三色注明派单号颜色。”邸建表示,派单信息上标注颜色,可以让基层组织“接单”后初步了解纠纷复杂程度,在化解纠纷时做到心中有数。化解人员结合自身“熟人”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调解方式、时机等。

  “工单”被派到基层组织后,村(社区)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召集双方当事人沟通交流,邀请乡贤、当事人亲戚等参与调解,稳定当事人情绪,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熟悉事”“热心肠”“常监督”“带一片”优势,依托村干部说“理”、乡贤讲“情”、法官释“法”,推动纠纷当事人实现事心双解。

  “派单”模式突出联动各方,程序启动由法庭发起并全程指导,通过基层组织工作情况,法庭可以直观了解纠纷起因、现状,与基层组织一起对矛盾的发展作出预判,依托综合信息优势“降维”化解,为根治纠纷“病灶”开出药方。

  解纷要取得长治长效,规范化运行是关键。该院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前期“派单”做法,探索推出“矛调告知单”前端解纷机制,将诉至法院的纠纷梳理后分流至属事属地部门,延伸解纷端口,提高解纷针对性。

  记者注意到,“矛调告知单”明确属事属地部门调解时应作好调解记录,调解结束报送调解材料和结案报告。如果基层组织在规定时限内调解成功,原告撤回诉讼请求或达成协议,由法院及时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法院再根据调解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开展进一步调解或依法判决。

  纠纷实质性化解的关键,在于履行效果。该院建立了防纠纷衍生机制,对调解成功的纠纷,构建“前端调解+司法确认+督促履行”模式,资深法官深入村(社区)开展调解培训,推动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主动履行,降低进入执行程序案件数量。今年上半年,该院新收执行案件同比下降5.49%。

  “解纷多了一道‘环节’,质量上了一个‘台阶’。”蒙城县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葛子胜介绍,“矛调告知单”打破了以往法院与当事人间的“单线联系”,将解纷链条延伸至基层组织,当事人在户籍地或居住地等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唠家常”,让纠纷化解得更彻底,不留“后遗症”。另外,对于部分未调解成功的纠纷,经过前期多元解纷力量的加持,尖锐纠纷得以缓冲,也有利于后期法官进一步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


  再向前一步,抓住关键促“治本”

  解纷需要消耗多方面资源,能否让矛盾量下降,实现治本之道?近年来,蒙城县法院综合分析基层易发多发案件类型,以法庭为基本单元开展“村居法庭”,将法庭服务时间由固定的5天延展至7天,法庭干警每周深入村(社区)开展矛盾排查、诉调对接、法律咨询、发放“解纷明白卡”等活动,提升群众法律素养。

  针对部分婚姻类纠纷矛盾尖锐的特点,该院创新“昏约邻里”模式,组织干警在下班后的黄昏时分走进辖区以案释法,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基层构建文明新风尚,及时消除纠纷形成的环境诱因。

  在此基础上,该院还深刻剖析案件发生“病灶”,重点分析未化解纠纷类型,向属事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发送治安管理、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司法建议,督促有关部门主动履行风险评估、完善规则、强化监管等责任。今年以来,辖区涉离婚、老人赡养等基层常见纠纷案件数实现同比下降。

  “多元解纷新路径,集聚的是基层智慧,将促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蒙城县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贝贝介绍,该院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发挥基层法院定分止争、化解矛盾作用,推动更多“枫”景之花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