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创新发展公职律师制度
为政府依法决策维护公共利益提供法治保障
自2002年司法部启动公职律师试点工作以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积极推进,分布在各个政府部门和单位的42名公职律师,凭借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参与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和审核,在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行政复议和诉讼、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
公职律师制度全覆盖,确保党政机关依法行政
2023年8月,武进区在区委政法委设立了公职律师办公室,负责统筹管理全区公职律师工作,全区公职律师事业发展自此进入快车道,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职律师管理模式。通过公职律师区级统筹调配机制,该区37个党政机关全部配备了公职律师,为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提供法律意见,确保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
武进区公职律师的职责涵盖了从政策制定到执行的各个环节。他们在重大行政决策和执法决定中提供法律意见,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在项目启动前,我们对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项目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顺利推进。”参与武进区一项重大项目法律论证工作的公职律师吴焰说。
如何才能更加高效地对法律问题给出专业建议?武进区的公职律师们每天都在思考并解答这一问题。他们从政策制定之初介入,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提供法律支持,预防和解决潜在法律问题;在矛盾和争议出现时,为维护公民权益和政府公信力提供法律支撑。
今年5月初,有群众向武进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申请信息公开和依法履职,如何妥善办理相关工作并答复申请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及时和区公职律师办公室联系,请求调派公职律师协助办理。公职律师办公室指派区委党校公职律师王晓贤帮助处理有关法律事项,最终,该法律事项得到妥善处理,公职律师的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法律援助+公益诉讼”,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为充分发挥公职律师的专业优势,推动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工作提质增效,展现公职律师的价值和作用,切实维护公共利益,武进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法律援助+公益诉讼”融合发展之路,成为武进法治建设中的突出亮点。
武进区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法律难题。不久前,一名退休工人因劳动争议需要法律帮助,但缺乏足够资金,最终在武进区公职律师的法律援助下得到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支持,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实施的一项法律活动,是对现有法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武进区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尝试和创新。武进区的公职律师在公益诉讼中展现了强大的专业优势,成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的得力助手。2023年,武进区公职律师协助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程序成功支持某美容美发店预付卡消费者的维权诉讼,有效维护了预付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后,在公职律师参与下,武进区单用途预付卡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制定了《保护预付式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部门协作社会共治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预付卡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持续优化公职律师服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是武进区近年来机构改革中设立的新机构,承担着网格化治理等大量工作,每天都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妥善办理各类涉法事务,是该中心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此,武进区委政法委公职律师李世锋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立结对服务联系,1年多来帮助审核各类合同12个、研判法律问题5个、提出法律意见3个,为该中心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通过公职律师制度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提升了他们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使之逐渐转变为“法律服务者”。
通过全面实施公职律师制度,武进区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基层治理水平。公职律师不再是法律条款的解释者,而是活跃在社会治理各个领域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个案件,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法律服务帮助政府机关提升法治意识,帮助人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推动了法治社会的发展。
武进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进区公职律师办公室将继续推动更多区级机关开展公职律师工作,让更多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公职人员成为公职律师。同时,积极推动公职律师向基层乡镇、街道延伸,实现各镇、街道政府机关公职律师全覆盖,为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贡献更多的公职律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