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治理校园暴力娱乐化
记者近期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在短视频平台上,“校园霸凌”成了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我被霸凌了”“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新梗频出。此外,目前流行的微短剧也充斥校园霸凌情节,其中不乏父母发现孩子被霸凌后“以暴制暴”等场景。(8月3日《法治日报》)
毫无疑问的是,以恶搞、猎奇等名义将校园霸凌情节搬上短视频或微短剧,这种错误的引导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新的校园暴力。对于一些未成年人来说,其分辨不清这种视频内容是玩梗还是真实的,有的学生可能在进行霸凌行为时,也觉得自己是在恶搞。将校园暴力娱乐化,不仅容易吸引更多学生模仿参与,还会消解治理校园暴力的严肃性,让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
为切实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不久前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6个环节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摆拍校园霸凌视频、将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这体现出相关部门在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问题上的精准治理。
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所谓的“校园暴力梗”属于低俗短视频的治理范畴,但这类短视频往往处于“违法”与“失德”边界的灰色地带,认定标准较难统一,给内容监管带来困难。如何界定校园霸凌行为娱乐化现象,如何厘清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如何认定相关视频带来的实质性伤害,如何依法依规处置问题视频等,都需要有一套明确而清晰的认定标准和制度设计。同时,应根据相关处罚的典型事例,不断规范相关治理举措。
对平台而言,追踪摆拍校园霸凌视频,提醒创作者守住底线,也是监管职责所系。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平台规则,明确表达对类似恶搞内容的“零容忍”态度,坚决拒绝把校园霸凌行为作为流量梗,严格把好内容审核关。要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受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建立快查快办机制,对问题视频信息露头就打,发现即采取措施予以处理,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娱乐化趋势。
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引导孩子充分认清摆拍校园霸凌视频等信息内容的负面影响,告诉孩子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应该如何辨别处理,形成治理校园暴力娱乐化问题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