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要写好“后半篇文章”
最近,昆明免费向社会开放的中小学体育场馆吸引了许多市民组团打卡、就近锻炼,一个个矫健的身影成为暑期校园的别样风景。“丰富公共体育设施”是昆明市政府2024年“10件惠民实事”之一。7月20日起,昆明市首批39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试点向社会免费开放,方便市民就近锻炼。(7月27日《法治日报》)
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体育场馆不足、体育场馆收费过高等,一直是困扰群众的一大问题。2022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包括公办学校在内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全国的四成多。这般现实下,很多人呼吁盘活现有资源,将学校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市民开放,这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设施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学校服务社会、与社会加强沟通和互动的重要方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免费或低收费对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场馆开放。不久前,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开放工作的通知》,明确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应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如今,昆明市39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试点向社会免费开放,不仅是对教育部文件要求的有益践行,也是对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大力支持,其积极价值不言而喻。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肯定是好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之前一些地方曾探索过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做法,但开放一段时间之后又选择了“关门”。何以至此?背后不外乎三个原因,第一是安全问题,人流增加,校园安全存在隐患;第二是经费问题,体育场馆开放会增加耗损度,体育设施保养需要投入更多费用,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困扰着不少学校;第三是管理问题,校方对体育设施的市场化管理没有任何经验可言,这也给持续开放增加了困难。
当然,出现问题不是停滞不前的理由,也不是“关门大吉”的借口,而应当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在安全、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上,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有些学校进行了预约制、实名管理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校园安全;有些地方采取了政府参与的方式,解决了体育设施保养资金的问题;还有些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解决了管理的难题……这意味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只是第一步,后续的配套工作应及时跟上,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制度要求能严格落实到位,最终成为促进全民健身的福音。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必须写好“后半篇文章”,不断健全完善管理、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从而引导更多人加入全民健身行列中来,提升群众参与健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