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扫码消费离不开合规指引

  针对消费领域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强制收集、诱导索取、违规使用等问题,重庆市网信办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为期3个月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治理行动。聚焦停车、餐饮、商超购物3类社会关注度高、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突出的扫码消费场景,采取举报监督、执法检查、公益诉讼、媒体曝光等多种措施,打击消费场景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和肆意滥用乱象,整治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7月9日人民网)

  随着数字化经营不断升级,有些扫码消费开始变味。不扫码注册会员没法点餐、不能缴停车费、不能开发票……各式各样强制扫码乱象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还极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扫码消费本可以实现双赢,真正实现科技向善,但一些商家把科技异化为入侵消费者个人空间的工具,如此强制关注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知情权。规范扫码服务,应当旨在既给商家或单位提供便利,又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这样才能保证二维码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双赢”。

  事实上,餐饮门店强制扫码点餐、商家强制或诱导关注公众号问题一直受到消费者诟病。此前,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分中心,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包括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未通过弹窗等显著方式告知消费者隐私政策,频繁提示注册登录、干扰消费者使用,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及未向消费者提供删除个人信息的功能选项等。北京发布扫码消费的案例解析和合规指引,既有案例又有评析,是对商家的劝诫和督促,也是对消费者的普法和保护。

  遏制不良商家违背消费者意愿强制关注甚至滥用个人数据等行为,倒逼商家不再滥用扫码,需要将规矩挺在前头。一方面,商家通过扫码关注等手段获得个人信息时,必须经过个人的同意,不得强行获取。在日常消费中,利用公众号进行点餐、付款等可以成为一种选择方式,但不能是唯一选择。另一方面,要强化第三方平台的信息安全责任,规范二维码使用标准,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禁止公众号平台对用户信息的变相强制收集,严格整治商家强制或过度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在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基础上遏制大数据泛化等乱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