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企侵权的“网络黑嘴”被禁言敲响治理警钟

  近期,国家网信办深入组织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指导网站平台加强网上涉企信息内容管理,依法依约处置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并通报部分典型案例。

  国家网信办通报的这批典型案例集中展现了自今年3月以来开展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的治理成果,也向社会释放出持续打击造谣抹黑企业或企业家的“网络黑嘴”的强烈信号。

  从去年4月开始,国家网信办就已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旨在深入清理处置涉企业、企业家虚假不实和侵权信息,坚决打击恶意炒作行为,依法查处侵害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网站平台和账号。两次专项行动都聚焦“网络黑嘴”诋毁抹黑企业或企业家等问题,接力施治,展现出长效治理的决心和韧劲,也为自媒体账号重申了网络发言的红线,敲响了警钟。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数十年来,千千万万家企业,一代又一代企业家,为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一些自媒体账号出于博眼球、吸引流量、敲诈勒索、胁迫企业获得商业合作机会、恶意竞争等不良目的,歪曲捏造事实,发布涉企虚假不实信息或极端言论,恶意炒作涉企公开信息,恶意抹黑企业、企业家或企业产品,侵犯了企业商业信誉和企业家的个人声誉,给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负面影响。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网络黑嘴”随意捏造信息,很轻易地便把企业或企业家置于舆论的漩涡中,而自证清白或维权则要花费很大的力气,付出相当高的时间、经济等成本,即便如此,维权效果有时也难尽如人意。

  显然,针对涉企侵权的“网络黑嘴”们,既需要企业或企业家的个体维权,也需要强有力的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网站平台应承担主体治理责任,积极研判“网络黑嘴”涉企侵权的问题点和动态,不断完善升级账号管理规则和标准,细化网络发言的负面清单,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筛查、审核,并提升对投诉举报的处置效率,对经查证属实构成散布虚假不实消息、诋毁抹黑企业或企业家的网络发言行为,及时采取封限账号、拉入黑名单等处置措施。涉企侵权的“网络黑嘴”根据其歪曲捏造事实、诋毁抹黑的情节轻重,还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打击“网络黑嘴”不能止于封限账号、禁言等措施,被侵权的企业或企业家应充分利用投诉举报、起诉等手段积极维权,让“网络黑嘴”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给相关部门提供进一步调查追责的线索。网信办、公检法等部门则应依托事实和法律全面打击“网络黑嘴”,让不法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只有对“网络黑嘴”形成治理合力,坚持“零容忍”原则,才能倒逼自媒体账号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守住网络发言的底线和边界,从而为企业、企业家们营造清朗、健康、有序的营商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