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还共享充电宝不该成为“走迷宫”
5月27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借了一个“来电”的充电宝,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一怒之下,砸了充电宝。此事引发关注。(6月1日光明网)
该女子的经历给“借共享充电宝易,还共享充电宝难”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显然,对于消费者和共享充电宝运营商而言,这是一个最糟糕的结果,也是一个双输的结果——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成本,获得了非常差的消费体验;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则损失了形象和口碑,也可能会损失市场竞争力。
在这一消费纠纷中,消费者之所以陷入归还充电宝无门的困境,与涉事品牌的充电宝站点位置分布不合理、机器插槽数量不足、小程序的信息更新不及时以及指引不准确、客服工作不到位等因素有直接关系。而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共享充电宝运营商的服务意识不在线、服务管理不规范。当然,也不排除运营商为了多收费或赚取押金而恶意补仓、虚假指引、拖延推诿,这些问题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甚至涉嫌消费欺诈,对这些问题,不能止于消费者的质疑,也不能止于运营商的自说自话,市场监管部门、消协、行业协会等有必要介入监督调查,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这一消费纠纷勾起了很多消费者对不退押金、归还后仍计费、恶意补仓、归还不便等共享充电宝消费痛点的回忆,也给共享充电宝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在共享充电宝消费领域,不仅消费者在借了充电宝后要及时还,充电宝运营商也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能够及时归还充电宝的顺畅通道和便利环境。只有消费者借时能借,还时能还,才能保障消费者的共享体验,构建消费者与运营商之间的互信,从而促进共享充电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消费者归还共享充电宝不该成为“走迷宫”。运营商要对自营站点和加盟站点一视同仁,进一步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合理设置站点布局,在相关公共场所保持足够数量的站点,适当增加站点的机器插槽数量,实时更新站点的位置信息和机器插槽的使用情况信息、可用于归还的插槽数量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程序对消费者归还(或借用)充电宝进行精准指引,让消费者能够方便地“按图索骥”。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等则应加强对共享充电宝运营商的指导和监督,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而共享充电宝归还的难易程度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市场选择。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应该算好发展的长远账,从化解充电宝归还的难点、堵点、痛点开始,全面改善服务,优化市场环境。这样,既是给消费者的体验做“加法”,也是为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