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岗”有数量还要有质量
“妈妈岗”因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兼顾家庭,吸引了不少育儿妇女的目光。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妈妈岗”竞争激烈,但同时存在岗位缺乏晋升通道、岗位选择有限、多为合同制或者临时用工等瓶颈,需要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5月6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在不少地方的政策助力下,一些企业开始增岗拓岗,催生了不少对“宝妈”友好的“妈妈岗”,顺应了“宝妈”们一手带娃一手赚钱的双向需求,既给“宝妈”提供了适宜的工作机会,挖掘了“宝妈”的劳动力资源,也减轻了她们的生活负担,缓解了生活压力。同时,“妈妈岗”也有助于企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拓宽用工空间、提升管理活力,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妈妈岗”虽然具有工作时间灵活、劳动管理方式灵活等特点,给劳动者带娃提供了很多人性化便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岗位多集中于生产制造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岗位、性质多为合同制或临时用工、待遇普遍低于正常用工水平、岗位的上升空间较小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妈妈岗”的吸引力,限制了“宝妈”们的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甚至可以说“浪费”了一些“宝妈”的能力。
事实上,不少“宝妈”都非常优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在某些领域具有专业的劳动技能、管理素养,以及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尽管因为养育孩子导致工作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档期,但她们的能力和经验还在,也有信心和意愿在比较优质的“妈妈岗”复出,这就对“妈妈岗”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显然,“妈妈岗”有了数量还要有质量。地方政府、人社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在拓展“妈妈岗”的过程中,应该看见一些“宝妈”对对口岗位、稳定岗位和优质岗位的需求,设立多模式、多工种、多层次的“妈妈岗”,并不断完善“妈妈岗”管理机制和标准,保障“妈妈岗”的劳动待遇,优化“妈妈岗”的劳动环境,畅通“妈妈岗”的上升渠道,增强“妈妈岗”的规范性、长期性、稳定性。
同时,还可考虑对接居家办公、不固定工时制、综合工时制等劳动模式,将相关用人单位的一些正常岗位改造成适合“宝妈”就业的“妈妈岗”或“准妈妈岗”,既保留岗位的原有性质和待遇,又让岗位适配“宝妈”们的多元需求。
对于有些“宝妈”而言,“妈妈岗”可能只是过渡性岗位,她们更在乎有一个“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工作机会,不太在乎岗位的待遇、发展空间等,但也有不少“宝妈”会把“妈妈岗”当做一个长期的就业平台,比较在意岗位的适配性、质量、待遇和体验。因此,有关方面不能只把发展“妈妈岗”当做权宜之计,只满足于“妈妈岗”的数量,侧重提供较低端的岗位,而是应该不断提升“妈妈岗”的质量,规范“妈妈岗”的管理,把“妈妈岗”导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妈妈岗”供给与“宝妈”就业需求之间的最大公约数,给她们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选择,让她们在岗位上更有归属感,从而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