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人民检察关键概念的发展图景

回顾与展望:人民检察关键概念的发展图景

——评《检察关键词 人民检察制度研究》


  实践滋养理论,理论回应实践。随着新时代“四大检察”和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展开,检察事业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亟须丰富的检察理论反哺实践。在这一背景下,王海军副教授的著作《检察关键词 人民检察制度研究》应运而生。全书除前言与后记之外共五章内容,以“检察关键词”为主线,以探寻人民检察制度的自主性发展道路为目标,对“人民检察”“检察权”“法律监督”“法律监督机关”及“一般监督”五大概念的内涵及其延展展开研究,以“史学”与“法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绘出人民检察制度关键概念的发展图景。整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概念研究,别具特色。本书既不同于对中华法系宏观特色、宏大议题的总括性研究,也与传统检察理论研究集中于检察权配置、检察制度改革等问题相异,将研究视角细化于特定领域特定问题,通过回顾人民检察史,探寻检察制度关键概念的发展轨迹。如同作者在文中所言:“这些概念作为检察‘关键词’在人民检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内涵演变反映了制度的发展轨迹,凝聚着每一个关键时期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反映和塑造出具有那个时代社会历史特征的重要政治和文化,它们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变迁之间存在着深刻且微妙的互动与关联。”

  此外,检察概念史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概念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还对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构建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石,概念的创造者在相关的领域享有高度乃至绝对的话语权。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首要任务是提取具有本土化、原创性的概念,掌握法学知识体系的话语权。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在于能够创造出既具有自主思想内涵、又具有感召力的话语体系。自主性发展是人民检察制度建立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我国的检察制度发展孕育了具有创新性、自主性的人民检察制度概念,值得理论界进一步挖掘提炼。本书通过对人民检察制度中五大关键概念的生成、内涵、演进以及未来展望进行梳理,勾勒出人民检察概念自主发展的缩影,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检察理论知识体系、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史料全面,内容翔实。本书作为研究“概念史”的著作,所收集的文献史料非常充分,全面描绘了概念的变迁过程。例如,在第一章《“人民检察”概念的生成与演进》中,作者先对“检察”概念的词源进行详细的考察,结合清末、民国史料及域外资料,归纳出“检”“察”二字以及“检察”这一词汇的多种意涵,并最终得出“中国古代的‘检察’一词没有表述‘检察制度’的意蕴”这一观点。作者在归纳汇总诸多中共中央会议文献、《工农检察部的组织条例》等法律文件,以及党中央领导人文选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按照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时期的时间顺序,体系化地梳理了“人民检察”概念的发展蓝图。作者对“人民检察”这一概念内涵由外生到内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予以阐释,既体现出人民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民检察制度的时代精神。

  第三,立足本土,面向未来。正如本书前言所说:“一个概念的出现可能是‘内生’或者‘外来’的,这也决定了概念在中国的生长过程。对于‘内生’的概念,应当了解其本土资源,知晓它在传统文化和历史中的具体内容和指向以及演变过程。”作者在对检察制度关键概念的内涵进行考察时,以我国规范性文件为基础,紧扣我国国情,对概念进行原创性、自主化的解读与阐释。此外,本书虽为法律史学著作,不仅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史料的考察和既往事实的再现,还将研究内容涵盖了概念发展的未来。书中每一章节的尾部,都在回顾了概念流变后,结合时代背景为概念注入新的时代血液。作者结合新时代“四大检察”格局下检察业务的丰富和优化,对理论背后的实践发展提出了谆谆期许。可以说,这本著作不仅对读者深入了解人民检察制度的知识、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丰富新时代检察理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健全检察权运行机制、强化法律监督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域外研究,视野开阔。本书作者深耕于俄罗斯法研究,对于本书所涉概念的域外渊源进行了细致考察。不仅如此,书中许多地方涉及基础概念的翻译问题,作者也详细解读了概念的俄语涵义并介绍其渊源由来,使读者更加准确地了解概念的移植与变迁过程。与此同时,本书的比较研究也并未落入“外国的月亮更圆”的窠臼,始终秉持学科知识自主化的思想。

  纵览全书,文章以小题而展大作,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从检察概念入手,探寻人民检察制度的自主发展之路,使笔者不禁感叹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当前,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成为法学理论界的重要工作,其中如何立足中国实践,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凝练新概念、新命题、新理论成为当务之急。本书作为一部概念史著作,正是将这种动态的内涵要素提炼和呈现,将概念的变迁轨迹进行串联,构筑起人民检察制度发展的壮美史诗,为全面深入推进检察理论研究向纵深发展,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理论保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刑事检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