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要流量更要质量

  近年来,一些短小精悍、冲突感强的微短剧,通过脱离现实、夸张离谱的剧情,逐渐成为令一些网民“上头”的“电子榨菜”“深夜泡面”,微短剧迎来了“泼天流量”。数据显示,2023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然而,微短剧已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一些微短剧充斥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审美恶俗、三观不正等内容,传播不良价值观,破坏平台良好生态,扰乱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

  针对上述问题,2023年11月,广电总局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短剧治理工作,并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加大管理力度,细化管理举措。微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积极响应,封禁了大量违规发布微短剧的账号,均提出要治理“宣扬以暴制暴、极端复仇、涉黑、暴力行为”内容的微短剧。然而,治理之下,一种新兴的小程序类微短剧,利用技术手段脱离监管,发展快、势头猛、不规范、问题多。

  可见,尽管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治理微短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推动微短剧健康有序繁荣发展,常态化管理机制至关重要。基于此,在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广电总局对微短剧治理工作转入常态化,建立了双周报送处置数据机制、定期发布公告机制和微短剧“黑名单”机制。同时,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建议,应加快完善互联网法律制度体系,为整治违规微短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规范微短剧市场,要“泼天流量”更要“顶天质量”。加强规范不是限制微短剧的发展,而是为了行业更健康繁荣发展。首先,针对违规微短剧等网络不良信息,需要尽快建立完善治理法律制度,在立法时明确,强化对内容的监管,既要清理低俗有害的内容,也要加强对高质量内容的推广。同时,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等制度规范,以推动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特别是平台要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完善广告推流审核机制,及时对违规短视频进行处置,鼓励创作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精品力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