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短视频亟须精细化监管

  近年来,贩卖悲伤、编造家庭和社会矛盾、针对热点新闻发布不实信息等造假短视频不时出现。有商家专门售卖虚假短视频剧本,有网红通过炮制“爆款”短视频引流、在直播带货中完成流量变现。专家建议,明确短视频摆拍的法律界限,同时平台要加强自我监管。(3月28日《工人日报》)

  造假短视频的一大特点便是吸睛,选取的话题和内容极易引发网友热议,煽动网友情绪。互联网时代,流量与收益直接挂钩。目前,造假短视频从制作剧本到拍摄视频已经形成产业链。有部分商家专门售卖煽情、家庭和社会冲突类短视频剧本,有运营人员根据客户需求为客户打造人设、提供拍摄教程,最终实现精准变现。

  巨大流量和经济利益滋生造假视频乱象,也使负面舆论快速发酵,引起社会广泛讨论。随之而来的是辟谣难度大。拍摄一条假视频仅需7分钟,辟谣却需要从调查取证到官媒发布辟谣信息等多步骤。

  发布者难辞其咎,平台在审核视频上也存在缺陷。针对虚假短视频,《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一些人为了流量刻意模糊摆拍和真实记录的界限,进而规避掉虚构或演绎标签,让人误以为真。还有一些短视频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标注。

  治理虚假短视频乱象,需明晰摆拍的法律界限,完善审核机制。相关部门应对虚假内容的定义进行清晰界定,明确拍摄虚假短视频引发严重不良后果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平台实施内容审核机制,一旦发现有剧本的痕迹可以要求核实,对未经核实的作品不能进行导流。平台可以要求发布者在发布视频前选择诸如科普、萌宠、娱乐、实事等标签。根据标签选择对应的审核方式,实现精细化审核。

  揭开虚假短视频“画皮”,实现长效治理,还需“穿透式”监管。平台对虚假视频进行标注,对账号的发布者、注册人、使用人、实际控制人,特别是MCN以及关联账号均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穿透式”监管。鼓励用户参与监督,对于发现的虚假或有害内容,可以通过举报功能向平台反馈。鼓励短视频制作者以高质量视频获得流量和长久利益。

  短视频创作者应当坚守底线,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不侵犯他人利益,如果超出了边界就缺乏正当性,不仅面临流量和经济上的损失,严重的话还会受到治安处罚,最终得不偿失,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