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机岂能成“作弊机”

  在加油站加油,加油机每次少加2%,消费者浑然不觉……“新华视点”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加油站经营人员通过非法安装加油机计控主板,让加油机既可“偷油”又可偷税,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和国家税收权益。(3月14日新华网)

  加油机作弊行为,涉及加装作弊芯片或篡改信息系统等机密技术手段,使得加油站显示的加油量超过实际加给顾客的油量,让部分销售收入从账面上消失,从而实现非法获利或少缴税款的目的。例如报道中提及的重庆“背包客”(非法技术人员)偷油案,即是涉案加油站在非法技术人员支持下,远程操控加油系数,实现油量“缺斤短两”。

  通过非法修改加油机硬件或软件,随意控制加油量和偷税数额,加油机俨然变成了“作弊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权益,还导致国家税收流失。为让群众不“油”虑,税收不漏“滴”,2023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综合治理加油机作弊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加油机综合治理工作。统计数据显示,仅2023年,有关部门便查处加油机作弊违法案件829起、涉案资金10.87亿元,反映出有关部门让监管长出“牙齿”的决心,同时也向不法分子发出警告:任何企图通过欺诈手段获利或避税的行为,最终都难逃法律严惩。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行动不止于打击层面,还研究修订《机动车燃油加油机》国家标准和《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试行)》等制度规范,强化加油机的防作弊设计,确保加油机计量准确可靠,从源头上堵截作弊行为的发生。

  尽管已对“作弊”行为综合发力、重拳出击,但由于这些作弊行为技术含量高、形式多样且隐蔽性强,甚至形成复杂的灰黑产业链,加之问题加油机具有一键作弊、一键复位或断电清零功能,难以被普通消费者觉察,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发现难、取证难和固证难困境,给监管和执法带来了挑战。

  显然,打击加油机计量作弊乱象,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税务、公安和司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提高作弊行为的发现概率和打击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实现对加油站运营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还应看到,根据现行的计量法实施细则,对于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和伪造数据,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仅没收计量器具和全部违法所得,并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亟待重新审视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加油站作弊行为的处罚和纠治力度。

  在治理进程中,每一位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也极为重要。消费者要提高保护意识,选择有合法经营资质的正规加油站,加油前注意观察加油机上有无计量检定合格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加油后注意收集发票等证据,若后续发现油品质量、计量或其他方面问题,充分运用既有渠道主动维权。

  小计量连着大民生,对加油机“偷油”“偷税”的行为第一时间进行规制,不给作弊者以生存之机,方能营造一个良性、公正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