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不能“带偏”消费者

  近两年,中国的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以直播带货为代表的私域流量经过快速增长成为市场主流。上海市消保委方面近期披露,通过调查发现,直播带货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含糖量误导情况严重,直播带货食品标签合规性低,“0添加”成为主要营销话术,“高、富、减、低”说法随意性大。(3月13日《中国新闻网》)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模式,迅速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地位。其生动、直观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尤其是当它与“健康概念”食品结合时,更是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然而,上海市消保委最近的一项调查却揭示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直播带货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乏对消费者的误导和欺骗。

  直播带货中的“健康概念”食品,本应是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追求的良品,然而却成了部分不良商家玩弄概念的舞台。诸如“无糖”“0添加”等标签被滥用,实际上却名不副实。这些直播间的主播们,往往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却凭借着伶俐的口齿和诱人的营销话术,轻易地将消费者带入误区。

  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所谓“无糖”产品实际上含糖量并不低。这种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是对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信誉造成了严重打击。当消费者因为信任而购买,最终却发现上当受骗时,他们的失望是可以想象的。长此以往,直播带货这种模式恐怕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0添加”也成了一些直播间的主要营销噱头。但事实上,很多产品根本不需要添加某些成分,或者所宣称的“0添加”根本就是子虚乌有。这种对消费者的误导行为,同样令人深感担忧。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任何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直播带货中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必须予以严厉的谴责和打击。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模式,本身并无过错。错的是那些利用这一模式进行欺骗和误导的不良商家和主播。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和消费者的权益,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和完善的法规和标准。同时,提高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让他们既能够享受直播带货带来的便捷和乐趣,也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外,直播带货的商家和主播在推荐健康食品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把好选品关和文案关,确保产品信息真实、安全、有效。平台应对主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不得搞虚假宣传,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对违规主播和商家进行处罚。

  直播带货不能“带偏”消费者。有关方面必须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诚信、公正、透明的直播带货环境,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使用。这不仅是对消费者负责,也是对整个直播带货行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