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要永远保持清醒头脑,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种警醒,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创造辉煌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始终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必由之路。”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为了这一事业,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心中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奉献和牺牲。”


  原典及释义

  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用若敖、蚡冒乘柴车、穿破衣开辟山林的事迹来教训他们。


  出处及故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旧传其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写作目的是为《春秋》作注解,共三十五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左传》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在多方面的重要事件及人物,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农业、医学、习俗、文艺等诸多领域,将春秋甚至更为久远年代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形态清晰地展示给读者。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发生了一场春秋中期著名会战,因战址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史称“邲之战”。邲之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春秋》中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述非常简洁:“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内容更为详实生动。大致的史实是这样的:楚国继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被晋军击败受挫后,于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庄王再次亲率楚军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军再次救郑,双方对垒于邲。郑国为摆脱遭受晋、楚交攻困境,择胜者而从之,企图策动两国决战。遂遣使赴晋军中,请其发兵攻楚。楚为麻痹晋军,两度求和示弱。晋军主将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正当双方行将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晋将魏锜、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仓促应战。最后楚军大胜,进驻邲地,晋军连夜渡河回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晋军内部就是否与楚作战进行争论的部分。公元前597年夏,晋荀林父率军救郑,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就是否与楚战的问题,晋军内部产生分歧,中军帅荀林父认为楚国强大、稳定,不可与其相争,欲退兵;而中军佐先縠却认为:“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主张与楚国作战。下军副将栾书则认为:“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在栾书看来,不能听郑国的话,与楚作战。楚自战胜庸国(在今湖北省房县、竹山)以来,其君在国无日不教训国人,民生艰难,祸至无日,戒惧不可以懈怠。在军无日不告诫将士,胜利不可仗恃,纣王百战百胜最后还是灭亡。君臣不骄,军事有备。郑国劝晋作战,不过是想择胜而从。赵括、赵同支持先縠意见,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赵庄子认为栾书说得对:“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但是,中军元帅荀林父犹豫不决。最后,晋军虽然出兵,因将帅不和,指挥不统一,又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大败于楚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思是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去开发荒山野林,说的是楚国开国君主熊绎艰苦建国的故事。《史记·楚世家》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侍奉周王有功,只因不与周王同姓,故仅封子爵爵位。而子爵爵位是一个低等爵位,相当于诸侯国的“下大夫”,所以被封到边远荒僻的荆山。楚国虽是爵位低次、土地狭小之国,但楚人却富有进取精神,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作为一国之君的熊绎穿着敝衣,拉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带领族人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跋涉山林,向周王朝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楚国的国民们更是跟随着他们的国君一道加倍努力。以熊绎为首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处早莽,跋涉山林”,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凝聚着不畏强暴、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与决心,也正是这种决心,使楚国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熊绎之后,楚国的几代国君继承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发扬光大,奋力开拓。楚庄王亦是如此,他经常“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教诫全国军民要发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不过数百年,在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强势崛起,后来居上。及至战国时期,楚国已成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声势煊赫的大国。


  解读及延伸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一种锐意进取、革故鼎新、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一旦心中有了理想,哪怕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始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蕴含于内的顽强力量、外化于形的坚韧气质,千百年来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书写出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筚路蓝缕”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幅昭示民族灵魂的壮美画卷。

  古往今来,凡成功的事业,无不是通过艰苦奋斗得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些诗句和事例,无不验证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朴素道理。

  筚路蓝缕、奠基立业,正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辛探索、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从那一刻起,我们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要从历史长河中汲取营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扎实开展法学研究,积极服务法治实践,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中国法学会《中国法律年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