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药品浪费”需要多方努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五部门日前联合印发《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药品生产、临床用药、药品流通、宣传引导、废弃药品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1月9日光明网)

  遏制药品浪费,有着极大的现实必要性。药品浪费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而消费环节应是绝对的浪费主力。《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显示,90.1%的被调查者曾将过期药品随意丢弃,全国每年产生家庭过期药品约1.5万吨。据估算,我国每年家庭浪费的药品价值超过100亿元。

  那么,消费端为何存在巨大的药品浪费?据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家中产生废弃药品最主要的原因是药品过期。造成药品过期,确有部分患者的原因,他们认为家里储备的药品越多越好,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只要“家中有药”,就可“心里不慌”。因此,遏制药品浪费,需要通过多方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公众理性购药、科学备药、合理用药、节约药品的意识,引导公众摒弃盲目囤积药品、互相介绍随意吃药等错误行为。

  不过,造成家庭药品过期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医生的处方过大。长期以来,对一些医院来说,药品是其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于是,医生多开药、多消耗就成为个别医院创收的“法宝”。除了医院,不少诊所也“热衷”于开“大药方”,整盒整包向患者售药。同样的,药店也几乎不会把药品拆零销售,有些药店甚至还开展药品促销活动。在如此情形下,一些患者病好了,药却还没吃完,慢慢放过期不得不扔掉就成为不少药品最后的结局。对此,五部门印发的《方案》指出,医师要坚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开具适宜药量的处方;不得无适应证开药,不得以单纯增加收入或牟取私利为目的开药,不得利用执业之便开单提成;按照处方剂量精准调配药品,推进拆零调配服务。

  除了医生的处方过大,药品的包装剂量过大,也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一些制药企业往往不是按照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决定包装规格,而在多卖药的利益驱使下,不断地生产大包装,从而导致药品浪费。尤其是儿童药品,包装剂量过大的现象普遍存在。据报道,约九成儿童药品没有适合儿童的专用剂型,直接导致儿童药品成为浪费的“大块头”。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包装应当适合药品质量的要求,方便储存、运输和医疗使用。可见,按照临床一线的实际需求决定包装规格,以方便医疗使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案》也强调,推行药品适宜包装;根据药品使用疗程和临床需求,合理确定大包装或小包装规格。

  总之,遏制药品浪费,相关部门以及药企、医院等都要负起自身的责任,以自身的努力作为,推动《方案》不折不扣落实,使药品浪费现象明显减少,合理用药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