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公务卡在基层“休眠”

  又到岁末年关,公务消费或迎来一波高峰。公务卡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制度和反腐工具,本应在基层发挥重要作用,但媒体调查发现,其使用率不高、持卡人不愿使用等问题普遍存在,甚至有公务卡长期沉睡。这种现象不仅使得公务卡沦为了摆设,也削弱了其防腐利器的功能。(1月16日半月谈网)

  区别于普通信用卡,公务卡是以公务单位为信用担保的信用卡,持卡消费可追溯可查找,从而提高了公务支出的透明度,成为规范公务支出的基础性财务制度和预防腐败的利器。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公务人员出于各种顾虑不敢或不愿使用公务卡,致使公务卡长期闲置,使用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一旦逾期还款,需承担利息等额外费用,并且会影响个人征信。

  当前,公务卡虽由单位统一办理,但登记在个人名下。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单位公务卡由预算单位承担还款责任。而现实中,报销手续涉及多个部门,整个流程相对较长。倘若遇到领导不在岗或财务人员拖延,就可能导致报销金额还未到账,公务卡还款日期已过,只能无奈“被逾期”。这种非主观原因诱发的逾期情况在一些基层单位较为常见。为了避免还款逾期,一些基层公务人员只能先行垫付,这对他们个人及家庭造成了额外的经济负担。久而久之,他们只好以各种理由不使用公务卡,甚至干脆不办事不花钱。

  另外,在线结算无法提供POS机客户存根联,致使公务卡在某些场景下无法使用。在偏远地区和一些城市的小商店,鲜有商家安装POS机,即使持有公务卡,也无法刷卡消费。这让一些基层公务人员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也使得部分公务人员认为公务卡可用可不用。

  由于种种难解症结,公务卡正逐渐成为“烫手山芋”。及时畅通使用中遇到的梗阻并非一桩易事,这既需要财政部门积极作为,也需要社会各界相向而行。在此方面,一些地方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效率,减少公务卡逾期还款带来的个人征信问题,作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但显然,完善公务卡结算制度,还需进一步规范公务卡的使用管理工作,明确界定延期报销与超期还款的责任边界。如此,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报销拖欠的问题,构建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公务支出环境。

  随着网络支付的兴起,银行和有关单位还应与时俱进,一方面将公务卡结算与数字支付手段有机结合,开通公务卡扫码支付功能,发挥第三方支付的广泛性和便利性,优化公务卡支付的使用场景和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安全监督和审计,降低公务卡被盗用、滥用造成的财务和法律风险。

  此外,加强对基层公务人员的培训也适逢其时,提高他们对公务卡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他们使用公务卡的信心和意愿,如通过激励机制,嘉奖表彰规范使用公务卡的人员,有助于鼓励广大公务人员积极使用公务卡,形成良好的使用氛围。

  公务卡作为一项重要的反腐工具,应该在基层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变成闲置的摆设。只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确保公务卡制度的有效运行,才能避免公务卡流于形式,让每一笔公务支出都在阳光下运行,为公共财政管理和反腐败斗争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