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画参赛”涉嫌欺诈亟须整治

  一幅幅本该代表孩子童真童趣的稚嫩画作,竟然有可能是成年人的“有意为之”。近期,“代画参赛”现象引发关注,有家长反映,电商平台上出现了一些专为中小学生提供代画服务的商家,这些商家将成年人代画的美术作品出售给有需求的家长,用来以学生名义参加各类美术比赛,并借此获取名次。(1月16日《法治日报》)

  近来,商家“代画参赛”在网上大行其道,家长替孩子造假成为一种潜规则。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学校招生过度看重艺术类比赛成绩之外,也折射出当今有些家长急功近利、诚信迷失。“代画参赛”成灰色产业链,比赛成绩造假屡禁不止,更需要监管部门予以重视。商家“代画参赛”,是一种破坏社会信用的非法交易形式;而家长替孩子造假,则是一种赤裸裸的欺诈行为,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必须依法予以禁止和查处。

  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生相关竞赛活动以及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教育部等部门早有明确规定。早在2021年3月,教育部表示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坚决斩断利益链,维护良好的教育生态。202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竞赛过程要遵循科学规范的程序、加强学术诚信的要求,明确竞赛内容范围要求,严格命题阅卷(评审认定),竞赛结果须经过专家团队严肃评审,公开结果及申诉渠道,杜绝弄虚作假、学术不端、有失公允的情况发生。

  可见,治理“代画参赛”乱象,关键是强化竞赛监管。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细化更多体现公平正义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学科竞赛,朝着有利于教育事业、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竞赛管理政策的宣传,让中小学师生和家长充分了解掌握各类竞赛情况,远离违规竞赛活动,共同维护良好秩序。出台有效措施,净化竞赛环境,让竞赛回归本位,转变竞赛的奖励机制,弱化功利诱惑,摒弃孤注一掷的病态心理,将竞赛的舞台,还给那些真正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加强对家长的宣传教育,坚决抵制这种教孩子“作弊”的行为,帮助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绝不能让孩子形成诚信努力不重要、弄虚作假才是“捷径”等错误思想。

  此外,根据《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指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应建立信息检查和不良信息处理制度,对于发现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应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必要时可以停止对其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电商平台应加大对提供“代画参赛”等类似商品和服务商家的整治力度,及时发现和屏蔽这类商家,真正斩断成人模仿儿童画风“代画参赛”的灰色产业链,更好地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