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直播间“虚假比价”成为消费陷阱

  近期,记者观察直播间发现,一些主播将所有商品原价和直播专属价对比越来越夸张,而在主播的极力渲染和比价刺激下,不少观众会激情下单,很多商品也有一个不错的销量。在第三方投诉平台,记者发现比价宣传有大量问题存在:到手的商品货不对板,价格不如宣传的那么便宜,产品质量一言难尽……(1月2日《法治日报》)

  原价1980元的高档白酒,直播间只卖298元;市场上卖1388元的大红袍茶叶,直播间下单,到手4盒茶礼和整套高端茶具只要268元……一些主播在直播间内大肆渲染商品的原价与直播专属价之间的巨大差距,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刺激其购买欲望。然而,这种看似诱人的比价背后,主播口中的“家人们”真的得到了实惠吗?显然,答案并非如此。超高的原价和超低的折扣形成的“虚假比价”,正在成为坑害消费者的“消费陷阱”。

  作为新兴的消费模式,直播带货在近年来迅速崛起,成为电商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不过随着其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等问题。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一些主播为追求高销量和关注度,不惜夸大宣传、虚假比价,甚至销售劣质产品。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主播和商家应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观念,诚信经营。2022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夸张宣传误导消费者,通过虚假承诺诱骗消费者”行为。在直播带货中,主播作为销售者,应该对消费者负责,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不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商家也应该提高产品质量标准,确保所售商品的质量与宣传相符。一些商品的标价太高,打折力度很大,会让消费者不适应,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知与判断。商家应当正确理解明码标价制度,充分传递价格信息,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其次,平台方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此前,一些短视频平台对主播价格宣传行为进行了规范,明确要求直播不得虚构比较价格。但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价格虚假问题仍然严重。作为直播带货的主要载体,平台应该加强对主播和商品的审核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于违规主播和劣质商品,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加强与监管部门的合作,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平台还应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权渠道。

  最后,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直播带货行业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此外,对于消费者而言,应保持理性消费心态,不盲目追求低价和促销优惠。在购买前应对商品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比较,避免被夸大宣传所误导。同时,要提高自身维权意识,当网购遇到问题时,及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反映投诉。

  “虚假比价”是直播带货乱象中的一个缩影。想要根治这一问题并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主播、商家、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协同努力,才能推动直播带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