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检察机关已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4369件
本报讯(记者薛应军) 近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北京建设”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据悉,2018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4369件。
据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蓝向东介绍,2018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4369件,办理诉前程序案件2158件,提起公益诉讼56件,督促修复被损毁、污染的土地600余亩,拆除违法建筑8万余平方米,清除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40万余吨,法院已判决公益诉讼案件共判令被告承担生态修复费用等6635.4万元。
北京检察机关还建立“河长制+检察”“林长制+检察”“田长制+检察”协同工作机制,连续6年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河长制内容写入全市年度第1号总河长令,强化信息共享和线索移送,接收行政机关移送公益诉讼线索260余件,立案办理237件。扎实推进“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建设,已招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青年大学生等1471人。打通12345市民热线与12309检察监督热线,研发“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线索智能发现分析研判平台”,采集相关数据470余万条。
此外,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还发布了8件“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北京建设”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