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交友谨防“爱情连环套”
李丽(化名)是某社交平台的主播,拥有一定的粉丝群体。有一段时间,李丽发现一个名叫韩某的男子多次为自己打榜、刷礼物,这引起了李丽的注意,二人随后互加了好友,并且发展为男女朋友关系。
某日,一个名叫“××”的账号通过社交平台联系李丽,这人自称是“大师”,并准确说出了李丽的个人情况,李丽平时就比较迷信,这样一来更是对“大师”身份深信不疑。
“大师”告诉李丽,她的儿子将遭遇灾难。自从丈夫去世后,李丽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的安危无疑是李丽最牵挂的事。因此,李丽视“大师”为救命稻草,表示自己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儿子的安危。于是,“大师”给李丽出了向韩某“借运气”的主意,并提醒李丽,作为补偿,她必须满足韩某的一切要求。
救子心切的李丽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师”时常暗示李丽给韩某补偿,李丽出于愧疚和感谢的心理,不仅主动给韩某转钱,而且对于韩某提出的要求都爽快答应。不知不觉,李丽已经向韩某转账177万余元,韩某将这些钱用来投资开店,甚至赌博挥霍。
这期间,李丽曾提出与“大师”线下会面,但是都被“大师”以各种理由回绝。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大师”突然建议李丽与韩某分手,尽管心里感到不舍,但李丽还是听从了“大师”的建议,和韩某分手了。
就在李丽以为自己与韩某不会再有交集时,“大师”竟然给李丽带来了韩某的死讯,并称韩某在遗嘱中给李丽留下了一笔巨额遗产。李丽悲喜交加,既对韩某的离世感到伤心,又对这笔从天而降的财富充满期待。
李丽追问“大师”如何取得这笔遗产,“大师”回复说韩某的基金账户处于冻结状态,需要先往里汇入25万元“解冻”。李丽的积蓄在此前几乎都转给韩某了,一下让她拿出这么多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尽快拿到这笔遗产,李丽决定向家人借钱。当她和家人说起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家人直呼“你被骗了”,冷静下来的李丽细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急忙向公安机关报案。最终,韩某被抓捕归案。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人韩某于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通过多个网络平台账号扮演多个角色,将本人与被害人李丽交往过程中得知的被害人家庭情况以“大师”身份告知被害人,骗取被害人信任,后用“大师”身份骗取被害人手机转账140余万元、现金20余万元及手表、首饰等财物。
法院认为,被告人韩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以惩处。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韩某犯诈骗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款规定,判处被告人韩某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万元。责令被告人韩某退赔被害人李丽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177万余元。
法官提示:
韩某的诈骗手法可谓环环相扣,一人分饰多角,给被害人精心布下了“爱情陷阱”。
西城区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马越表示,随着反诈宣传力度加大,群众的警惕意识逐渐增强,诸如直接借钱投资、家中应急等传统的诈骗手段变得有些“过时”。在这种形势下,犯罪分子想出新花样,不再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被害人要钱,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方式,诱骗被害人把钱转给自己。这种手段更为隐蔽,更值得大家警惕。
法官提示,犯罪分子隐匿在网络虚拟平台之后,通过恋爱交往的方式,一步步接近被害人,打消被害人戒备,从而套取重要信息实施诈骗。因此,在使用社交平台时,要提高警惕,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注意保护好个人隐私,不可随意泄露个人信息,给对方可乘之机。同时,犯罪分子通常以“治病”“消灾”为借口骗取钱财,大家一定要破除封建迷信糟粕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科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