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带来的启示

反诈电影重点在于揭示诈骗的危害

——《孤注一掷》带来的启示


  8月5日,电影《孤注一掷》以点映方式进入剧院,上映第8天,票房正式突破20亿元,反馈好评如潮。这部反诈电影上映时影院爆满,既说明剧情吸引观众,愿意为其买单,同时也说明社会对反诈问题越来越重视。

  影片的部分细节与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的难解症结极为契合。例如,被害人父母在四处奔波寻找他们被骗孩子的路上,与戴头盔面罩四处取款的车手不期而遇。本来是仇敌,但却相互不认识。此镜头凸显了电信网络诈骗这种无接触却害人甚至杀人的特性。再例如,被害人转账800万元之后发觉被骗,因难以面对家人而跳楼自杀,父母亲人悲痛欲绝之时,境外诈骗窝点之中的景象竟是腾空的鞭炮和欢声笑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财产及生命逝去的悲痛和警方管辖的困境。

  相比传统犯罪影片中对警察的英雄高大形象的突出,《孤注一掷》重点从不法分子和被害人视角切入,将不法分子怎样进入电诈集团、进入集团之后所面临的处境、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等做了详细描述,让观众体验到不法分子沉重的命运枷锁。与此同时,对被害人如何陷入诈骗陷阱、被害人如何筹措资金、资金如何被骗、被骗之后造成的影响等的描述也非常清晰。这两个视角在此前传统反诈电影里往往都不受重视,因而没有收到理想的反诈效果。不法分子与被害人所共同面临的窘境及二者之间的张力,成为影片极具冲突性的叙事,这才是吸引观众深思与共鸣之处。

  《孤注一掷》很好地抓住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的关键点。影片中被骗800万元巨款的被害人自杀,其被骗原因是沉浸网络赌博,在小额获利、获取内幕信息等引诱下,从家属、朋友等处借款,拿房子进行抵押借款,在将巨款投入电诈集团之后,却被网聊女主播拉黑,标示“成功”被骗。在其被骗过程中,父母劝告、女友劝告、朋友劝罢手,但都没能阻止其想通过网络赌博将失去的钱“赚”回来的冲动。被害人在苦劝之下依然不能醒悟,最后跳楼自杀谢罪,令人唏嘘不已,虽难以让人同情,但却令人深思。

  影片结尾有反诈志愿者,包括警察、被害人家属,以及从电诈集团里逃出的不法分子进行反诈宣传的情节。从宣传主体来看,主体越多,所呈现的内容就越为丰富,也越能让观众接受。但是根据电信网络诈骗“大海捞针”诈骗特性,对特定观众实施普法宣传教育恐难以收到最好的预防诈骗效果。电信网络诈骗针对的是易被骗群体,即便观看了此反诈电影,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不断更新,民众仍然有可能被“套路”。这说明反诈需要持续进行,久久为功。在数字社会,反电信网络诈骗需要抓前端,防患于未然。我们当然不能把反诈完全寄托在一部影片上。反诈需要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机构共同发声,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反诈共识,让民众深刻意识到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式及其危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被害人损失,阻遏电信网络诈骗蔓延趋势。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