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密市深耕“法润凤城”文化品牌

  本报讯(记者牟希同 □薛梅 通讯员薛俊明 陈振华) “这次他送礼可踩雷了。”正在看现代茂腔剧《送礼那些事》的观众在热烈地谈论着。近年来,山东省高密市深挖“三贤”(齐相晏婴、汉代经学家郑玄、清代名相刘墉)法治文化,将法治元素与“四宝”(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茂腔)非遗文化资源相融合,不断擦亮“法润凤城”法治文化品牌,以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

  打造“省刑”品牌。挖掘齐相晏婴“重德、尚礼、省刑”法治观,通过“百名律师进讲堂”和“云普法”线上直播等方式,强化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做到执法讲法度、有力度、懂尺度。开展营商环境普法宣传,落实“首违不罚”,推进“柔性执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以柔性执法提升行政执法温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一站式”调解中心为普法固定阵地,柴沟镇“平安小院”、大牟家镇“牟邻之家”、醴泉街道“德邻客厅”、夏庄镇“365乡约前哨”等特色调解品牌,成为群众高效化解纠纷的“法治客厅”。高密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运用光、电、声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普法宣传,年吸引5万多名青少年参观学习,成为全国未检普法联系点。

  打造“通德”品牌。在东北乡法治文化大院建设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游客游览为纪念汉代经学家郑玄建设的通德门,深入体会郑玄“以礼入法、礼法并用、礼刑结合”的法治观。围绕全市财源建设工作,组织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开展“法治文艺轻骑兵”下基层巡回展演;成立律师民法典宣讲团,开展“菜单式”集中巡回宣传,为镇村审核、完善财源建设合同,进行民事调解,提供法律咨询,以礼待人、依法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将法治和道德元素融入公园、广场,因地制宜建成红绣河民法典主题公园、自然资源法治宣教基地等法治文化公园120个,普法广场360多个,法治文化角132处,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打造“清爱”品牌。围绕清代名相刘墉“清正爱民”思想,建设“清爱园”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法治文化,将“奉公守法、清正爱民”法治元素融入“高密四宝”,组织学生开展“泥塑、扑灰年画与法治”公益普法活动,在姜庄小学开设“非遗进校园、法治展新颜”课堂,让学生们受到法治熏陶,从小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结集出版《剪纸中的法治》,创作新型法治茂腔,突出清正廉明元素,吸引了大批新观众。在“高密司法”微信公众号和“高密普法”微博上,开办廉政教育板块,为全市干部群众推送法治课程,夯实廉政宣传阵地,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