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滤镜探店”,让体验回归真实
“满满一桌199块钱”“牛排一桌99”……随意点开一个短视频应用,网红探店、大V推荐的美食套餐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如今,外出用餐前先在网上“种草”成了一些人的消费习惯,但不少消费者反映曾遭遇过网上团购无法核销、缺乏退款途径等乱象。在流量和商业利润裹挟下,“滤镜探店”现象屡遭吐槽。(8月8日新华网)
网红探店本身是一种以第一视角分享门店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能够给消费者留下真实的体验印象。然而,随着商业化程度加深,网红探店变得泥沙俱下,出现虚假宣传、不符合实际的服务和商品,给消费者决策带来困扰。在一些第三方平台上,有偿撮合、虚假点评已形成一条黑灰产业链,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龙蛇混杂的网红探店不仅让消费者真假难辨,也让一些商家痛苦不已。有受访餐厅表示,一些网红运营的自媒体账号以“为商家进行宣传推介”为由,甚至以发布差评相逼,要求商家免单或提供报酬。
任由探店野蛮生长,没有人会是最终赢家。消费者屡屡受骗之后,会对探店视频失去信任,行业也会因劣币驱逐良币,引发用户“信任危机”问题,致使商家、博主蒙受损失。
探店业务要鼓励更要规范。今年5月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这一规定重申了分享与广告的界限,维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助于后者识别广告内容,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
事实上,网红探店带有一定的广告代言性质,保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是该商业模式得以运转的基石。探店内容出现问题,博主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博主及其背后公司应承担事前审查义务,去掉不必要的“滤镜”,确保内容真实可靠。博主如果在明知情况下仍发布虚假宣传的探店内容,也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针对部分博主发布不实探店内容,误导消费者的问题,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也应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要适当严格准入门槛,完善信息真实性审核机制;另一方面还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必要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共同约束探店行为。这是对广大消费者负责,也是推动网络平台长远发展的应然之举。
说到底,商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商业营销,更离不开消费者的信赖。过度强调推广作用,不如将消费者的需求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提供真实质优的商品和服务,提高消费体验感,真正赢得顾客口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一些短视频平台已发布了餐饮探店规范,明确创作者在探店各环节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客观真实的体验感受向消费者推介,并启动了虚假“种草”专项治理。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显示出相关部门对于解决网红探店问题的重视。期待各方共同努力,确保顾客能够享受到真实的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