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容不得虚功

  近期,陕西榆林市吴堡县委党校在举办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期间,结合廉政培训课程为学员安排了一次“清廉”主题午餐,对菜品重新起名意图赋予“清廉”含义,引发广泛关注。吴堡县委回应称,已责成党校进行全面整改,对党校常务副校长作出停职处理,由县纪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处理。

  “黑白分明”(木耳炒山药)、“清清白白”(素炒白菜)、“清廉本色”(炒藕片)、“一清二白”(小葱拌豆腐)、“拒腐防变”(皮蛋拌腐竹)……吴堡县委党校的“清廉餐”,花样还真不少。

  不可否认,这种独特的菜名确实抓人眼球,很有可能会引起培训学员的关注,也可能引发学员在饭桌上的讨论,达到“入眼”的效果。这种“别具一格”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宣传形式的创新。然而,几个寻常的蔬菜食材,起个诸如“清清白白”之类的菜名,学员们简单用个餐,恐怕难以“得到暖胃又养心的清廉教育”。群众关心的并不是领导干部有没有吃“清廉餐”,而是他们是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搞活“廉政阵地”,丰富廉政文化,应当有所创新,但不能剑走偏锋,更不能虚头巴脑,需要用心用情,出实招、谋实策。有的地方把廉政教育的课堂直接搬到监狱,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通过高墙内外的鲜明对比,让他们了解自由的珍贵和坚守党纪国法的重要性,真正达到震慑灵魂、引发思考、督促警醒的目的;有的地方给党员干部家属上廉政课,通过夫妻同上廉政课,发挥枕边人的监督和提醒作用,收到良好效果;还有的地方通过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严格监督和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党员干部不敢腐败。与简单的改菜名相比,这些做法无疑更有意义。

  清廉不是“吃”出来、演出来、想出来、装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练出来、守出来的。东晋时期,吴隐之到广州赴任刺史,他一直为官清廉,在进入广州经过贪泉时,听了“喝贪泉变贪官”的说法,他偏偏不信邪,坚持饮用了“贪泉”的泉水,在广州任官三年间,他廉洁克己、俭朴过人,一直廉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廉洁不廉洁跟吃什么东西没有必然联系,归根到底还是管住自己,关键是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时刻警惕来自各方面的“围猎”,防止落入别人设置的“陷阱”。想通过“廉味”润化“廉心”,不过是缘木求鱼、掩耳盗铃。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必须实实在在,容不得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各地各部门党员干部务必要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兴务实之风,把工作抓实、步子迈实,以清风正气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