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盲目“造景”风当刹

  近年来,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众多美丽乡村让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地区把乡村建设狭隘理解为“造景”,甚至热衷“堆盆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对当地农业生态产生影响。这种虚而不实的乡村“造景”风显然不能得到群众认可。(7月25日半月谈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同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就是要放大原生态乡村魅力,致力留住乡风乡韵,体现出乡村内在的和谐、淳厚之美,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打着建设“和美乡村”的旗号大兴土木,建设“面子工程”。某山区乡村,有一座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广场,建筑风格与当地民居特点并不相符,广场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西南地区某村有一个长约40米、宽约4米的仿古木瓦结构文化长廊,花费约40万元,超过村庄一年的集体收入。乡村建设盲目“造景”,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与实际需求、政策要求不相容,令群众反感、基层干部无奈。同时,一些地方不是在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困难上下功夫,而是片面追求“五光十色”“景观化”,群众的痛点和难点被忽视。有的“盆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破坏耕地且难以修复;有的“盆景”与当地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同时,“形象工程”中看不中用,甚至带来负面效应,既引起群众不满,又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乡村“造景”风是实实在在的形式主义,不仅无法挣得“面子”,反而因劳民伤财伤及了“里子”。

  盲目“造景”之所以有市场,说到底,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求快、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光鲜亮丽”,拍脑袋决策、拍桌子定调,无非是想“博眼球”“挣彩头”。政绩观错位,工作难免脱实向虚,变成形式主义。

  只有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才能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每一个决策都不能拍脑袋、一言堂。地方部门要正确处理“造景”和造福、“显绩”与“潜绩”、眼前和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

  杜绝乡村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加强监督和问责追责,倒逼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多一点实事求是,少一点虚头巴脑,不采华名、不兴伪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