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法治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部分基础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法律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这些都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治文化建设阵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引导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文明立世,文化兴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我们定能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