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严惩网络谣言

  近期,名为“小问题水”的网友在社交媒体自称是名幼师,利用职务之便给幼儿喂避孕药,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山西省太原市公安局杏花岭分局发布通告称,经查,“小问题水”真名田某并非幼教,本人及其亲属均无幼儿教育从业经历,未发现有购买避孕药的情况,全市也未发生给幼儿喂避孕药的相关情况。该人为吸引眼球,在某社交平台发布相关言论,随后注销昵称隐匿。目前,田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6月20日澎湃新闻)

  这起“幼师向儿童投喂避孕药”事件经过网络曝光后,立即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甚至引起家长的恐慌,并让人们对早教行业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对自家儿童是否会遭遇类似侵害产生忧虑。好在,公安部门调查发现,这仅是一起行为人为吸引眼球的造谣事件,让人们悬着的心落了下来。而对于此类可能引起社会恐慌的造谣行为,有关部门必须严惩,让“蹭流量”者付出代价。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治理网络谣言痼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新闻报道中的嫌疑人已被刑拘,其终将为无厘头的恶意造谣付出沉重代价。

  网络空间参与者众多,清朗的网络空间可以维护广大网民合法权益,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也可以促进网站平台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相关部门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增强辨别是非、抵御网络谣言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加强对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损害群众权益、误导公共舆论等谣言的治理,强化平台主体责任,斩断谣言滋生传播链条,清除网络谣言“毒瘤”,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的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格局。要团结动员各方面力量对网络谣言及时发现、快速举报、协同查证、联动清除,以权威辟谣澄清谬误、正本清源,让虚假信息人人喊打,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共同治理网络谣言的良好局面。网络平台应守土有责,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辨别虚假信息能力,防止自己成为网络谣言的助推器,坚决摒弃通过谣言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不良运营方式,以高度自律换得社会公信力,将网络平台打造成防范谣言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