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出版

  为了更好地“倾听农民声音,理解乡村现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带领一支43人的研究团队,自2021年3月在山东、湖南、陕西、浙江、河北等5个省共计10个村庄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共完成农民问卷529份,完成对基层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的访谈154份,访谈资料156万字。近日,研究成果《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叶敬忠表示,乡村有效治理要从农民视角出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政策上、制度上和方式方法上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才能让乡村“活”起来。

  研究发现,目前农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是九个方面的难题:第一,看病难、看病贵是农民心头最大担忧。被调研的44.2%的农民指出,“看病就医”是其家庭主要支出之一。第二,农村孩子上学面临“在村”困境、“离村”难题。农村教育上移至乡镇和县城,给农村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也给农村孩子带来了入学和升学压力。第三,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金相对物价微薄。被调研的70.3%的老人为老两口共同生活或独居,子女照护越来越少。第四,缺乏就业岗位,农民就业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乡村产业既无法提供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的岗位,也不能满足在农村的中老年人口的就业需求。第五,种粮不挣钱,农业生产面临不确定性。大量年轻人和二代农民工不愿种地或不会种地。第六,生活污水缺乏处理,影响地下水源和农民健康。第七,部分村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第八,乡村治理存在“认亲不认理”等现象。第九,部分乡村存在执行政策“一刀切”等现象。

  针对乡村振兴中农民最关心的这些难题,研究提出了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包括,通过建设城乡医疗联合体的方式带动基层改善医疗设施条件,鼓励高水平医生到基层工作,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适当考虑通过相邻村庄共建(恢复)完整村小学的方式,让农村孩子“就近入学”,让教育回归乡村,鼓励高水平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推动村庄“互助养老”“抱团养老”等新型社区养老方式的实践和落地,建设共享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服务,解决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最紧迫的生活难题;以实现充分就地就业为目标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小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村庄污水治理,禁止生活污水向土壤直接排放,对农民进行污水处理和化粪池建设维护的技术培训,在乡村建设中优先规划和实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对道路和用水等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进行专项财政支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出钱出力;对村庄各项资源的分配过程和结果进行规范,避免在农户之间出现悬崖式差距,对村干部开展常态化职业道德和能力提升培训;加强农村生产过程的技术服务和监督指导,而不是简单地禁止正常的生产活动,加强对农民生活方式的科学引导和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