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波:破译犯罪密码的“神探”

  他是刑侦战线上的技术专家,打拐寻亲、侦破命案、惩治凶手,样样在行;他工作严谨、刻苦钻研,让一个个犯罪现场“说话”;利用DNA技术,使100多个失散家庭实现“团圆梦”。这位人称“神探”的民警,名叫徐海波,是河北省邯郸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化大队大队长,近期被评为2022年度河北省“最美政法干警”。


  让物证“说话”

  在工作上,徐海波严谨认真、刻苦钻研是出了名的。这种执着严谨让他能既宏观又细致地分析案件,把握案件的蛛丝马迹,从而找到案件的突破口。

  “到现场去,细致地勘查检验。”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案发后法化大队的法医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因为他要让物证“说话”。

  1996年,徐海波从学校毕业后,带着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法医。成为法医的第三天,他就跟随两名老法医到现场勘查。废弃的井底飘来一阵阵恶臭,现场发现了遇害达半年的被害者。老法医边现场取证边告诉徐海波:“法医的工作就是让死者说话,让证据说话。”老法医的这句话,他始终记着。

  1997年春天,某地发生一起命案,现场3人死亡,到处是血迹。徐海波正准备勘查时,死者的家属走到他面前,泣不成声:“警察同志,求求你们,还我一家公道啊。”徐海波暗下决心不辜负家属的信任。经过细致勘查,很快在现场发现了重要证据。据此线索,仅用2个多小时就破获了案件。

  随着对法医工作的逐步了解,徐海波积累了不少经验。“物证发现越多,越能还原现场,案件有关物证应检尽检,才能案不漏人、人不漏案。”徐海波说,“我们始终坚信,只要凶手到过现场,就会留下痕迹,顺藤摸瓜嫌犯就跑不了。”

  对徐海波来说,现场不只有混乱的场面、血腥的气味、恐怖的面容,嫌犯所留下的一个指纹、一串脚印、一滴斑迹都能说话。“通过对案发现场的细致勘查,结合受害人损伤情况和我们的检验鉴定,就能大致还原现场,分析出作案过程,并刻画出犯罪嫌疑人的情况。”徐海波说。


  打造神兵利器

  2007年6月,邯郸市公安局成立DNA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徐海波总是盯在屏幕细致分析案件数据信息。每当比对成功,他眼睛总会发出兴奋的光芒。“铁的证据面前,嫌疑人不能抵赖。”徐海波熟练掌握常规物证检验技术后,特别注重现场物证的提取,“这些证据不能受到污染,尽可能地保存好,案件需要检验什么就做相应的检验。”

  徐海波探索出一套利用DNA技术与公安信息化手段侦破案件的“技战法”。徐海波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一份份“死证据”通过徐海波精心细致的检验、分析、比对而“活”过来,成为案件侦办工作的突破口、法庭定罪量刑的有力证据。

  正是充分运用这个“杀手锏”,邯郸市公安局目前保持连续8年现行命案全破。不止于此,DNA技术还被用于帮助失散人员找寻家人。近两年来,共帮助100多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

  2022年8月,家住河南濮阳的李大伯就是通过“技战法”找到了自己失散80年的同胞兄弟。

  1942年,李大伯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三人逃难到邯郸某县,途中年仅1岁的弟弟失散,后经多方查找无果,母亲带着遗憾离世。李大伯近年来体弱多病,时时念叨失散的弟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兄弟团圆。徐海波了解情况后,主动与老人子女取得联系,指导采集老人DNA进行检测。

  在徐海波细致检验比对下,终于找到他的同胞弟弟——家住成安县的闫大伯。


  不留遗憾

  近年来,邯郸市社会治安环境持续好转,传统盗抢等接触性案件案发率明显下降,这得益于公安机关侦查技术的提高。

  用DNA技术解决“历史欠账”,侦破命案积案,徐海波想到了,也做到了。他和同事们一一梳理,翻阅卷宗,查找物证,检验比对,再检验再比对。不留遗憾是徐海波参与每一起案件所追求的目标,正如他破获的第一起命案积案一样。

  那是1999年12月,一名群众被害,当年受技术条件限制,只检出了嫌疑人的血型,先后排查了数百人,终因线索少而未取得进展。徐海波从办案单位找到原始检材,抽丝剥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段时间里,徐海波满脑子想的都是案子,经过百余次失败后,他终于在检材的夹层中检出了完整的嫌疑人数据。2009年12月,徐海波通过大量工作直接认定了嫌疑人。

  正义不会缺席。一位退休的老民警找到徐海波说:“海波,10年了,家属都不抱希望了,你把案子破了,家属感谢你,我也感谢你,这下我退休就没有遗憾了。”

  徐海波说:“DNA技术大有可为,锲而不舍就没有破不了的案子。”

  如今,在案发现场,在实验室里,徐海波依旧无声地破译着一个个犯罪密码,只为——抓获真凶,扬善除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