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两周年:累计收案标的金额近6500亿元
本报讯(记者王蓉) 近日,北京金融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该院成立两周年工作情况,并发布2022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截至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共收案15464件,审结、执结13140件,其中,依法审结金融民商事案件9034件,妥善审结金融行政案件685件,高效执结金融执行案件2474件,累计收案标的金额近6500亿元,结案标的金额4900余亿元。
据了解,作为新设法院,北京金融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等效率指标、发改率等质量指标、在线庭审率等信息化应用指标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两年来,成功办结了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虚假陈述“蓝石资产案”、全国首例保险公司破产重整“易安财险”案等一批疑难复杂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典型案件,高质量办理涉“獐子岛”“梅花生物”等众多重大案件,以及全国首例认定当事人滥用行政许可申请权案件等涉金融监管执法、金融政策实施的新类型案件。
北京金融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艳红介绍,该院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推进金融审判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推动首批26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建立“示范判决+委托调解+司法确认”审判机制,深化全周期诉调对接,实现“判决一个,解决一片”效果。构建重大案件会商和执法司法协同机制,优化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办理程序,完善金融行政败诉案件“一案一建议”机制,促进提升金融监管法治化水平。深化执行机制改革,提升团队合作效能,强化事务集约办理,建立查扣冻证券电子平台,完善“保、多、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模式,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实现。
“北京金融法院充分发挥金融案件集中管辖优势,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忠实履行服务大局发展的职责使命。”李艳红表示,北京金融法院着力打造国家级金融法治协同平台,推动建设金融司法大数据研究中心、金融科技法治研究中心、域外金融法查明中心、金融法治智库研究中心“四个中心”相互支撑,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法治板块、金融科技论坛、京津冀金融司法协同论坛、金融专业化审判合作论坛“四个平台”相辅相成,数据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智力协同“四个路径”协同发力的金融法治协同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已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36家单位开展合作,启动50余项合作项目。
此外,北京金融法院深入落实《关于为北京“两区”建设中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举措》,持续助力金融领域102项举措贯彻落实,服务金融领域“两区”建设。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将182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和全部新三板挂牌公司,通过系统智能提示实现案件精准识别,并全部纳入重点案件管理范围,确保案件稳妥办理,全力服务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
据介绍,该院还着力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设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整合优质融资资源,引入知名顾问专家,运用“市场精准评估+企业全力自救+投融资天使他救”模式处理案件41件,结案标的223亿余元,积极促成72亿元系列营业信托案、20多亿元集团执行案等达成和解,在实现债权的同时维护民营医院、养殖公司、光伏企业等一大批中小企业正常运营,保障3000余名涉案企业职工稳定就业,实现了债权实现和企业重生多赢局面。
“北京金融法院努力践行金融司法为民理念,切实破解诉讼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李艳红介绍,该院通过设立司法指导中心暨中小投资者、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站,开办“融小法·呵护碎银双月谈”公益普法节目,创新提供金融法律服务,有效发挥精准普法社会治理功能。此外,深化“午夜间法庭”建设,运用该机制审理案件760余件,保障上班族当事人1600余人次业余时间参加诉讼。据了解,2022年12月28日,北京金融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挂牌命名为“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
通报会上,北京金融法院还对外发布了2022年度十大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本次发布的10个典型案例是从2022年度审结的8000余件案件中精选出来的,均具有一定的规则创设意义和示范价值。10个典型案例中,既有涉及金融借款、委托理财、保险和涉金融股权纠纷的金融民商事案例,又有不服“一行两会一局”行政行为的金融行政案例,还有以新类型权益为标的的金融执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