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售危化品乱象刻不容缓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东珠海一女子将丈夫的毒狗药物倒入下水道销毁时,因药物遇水挥发产生毒气,该女子不慎中毒身亡。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电商平台公开售卖氨水浓度超过10%的溶液和高浓度双氧水等危险化学品,以及无证售卖老鼠药、农药等有毒物品。有境外社交平台甚至建立了剧毒物品运输渠道,个人可以通过平台买到百草枯、破氧毒素等剧毒药物。(2月21日《法治日报》)

  珠海女子因毒狗药挥发中毒身亡一案引发网友对毒狗药以及其他剧毒药物来源渠道的追问,也让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问题进入了公众视野。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记者的调查,揭开了网售危化品乱象的冰山一角,不由得让人忧心忡忡——“消费者”能够轻易地在网上找到本不该出现的危化品营销信息,找到形形色色的卖家和各类危化品甚至剧毒品,危化品违法交易几乎没有障碍,这种情况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人体、设施、环境等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威胁公共安全。

  危化品网络营销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规定,个人和单位都不能随意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更不能随意在网上买卖。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不得向不具有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销售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禁止向个人销售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互联网危险物品信息发布管理规定》明确,危险物品从业单位依法取得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者办理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手续后,可以在本单位网站发布危险物品信息;禁止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危险物品信息。去年底,应急管理部、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通知,严格规范互联网销售危险化学品相关行为,明确电商平台不得为平台内经营者提供危险化学品销售信息发布服务,禁止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危险化学品销售信息。由此可以确定,当危化品的网络营销已经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多点违法、牵涉产供运销多个环节的黑色链条时,参与各环节的危化品生产者、销售者、购买者以及电商平台等,均触碰了法律红线,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整治网售危化品乱象刻不容缓,必须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公安、网信等部门有必要加强对违法网售危化品问题的关注,开展联合治理,通过网络巡查和投诉举报渠道积极获取违法网售危化品的线索信息,一查到底,顺藤摸瓜查处各环节的违法责任主体,打掉违法网售危化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并向社会发布典型案例,释放治理行动的惩戒、震慑、警示效应。电商平台应依法履行主体责任,发现经营者有违法销售危化品情形的,及时采取断开链接、封限账号、建立黑名单等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消费者”也应看清违法购买危化品的危害性,树牢法治思维,增强网购风险意识和底线意识,远离违法行为。

  整治违法网售危化品问题不光是监管部门的职责,还需要各方责任主体凝聚共识、多向发力,才能给电商平台装上“危化品过滤器”,对危化品的线上交易彻底“消毒”,保障危化品交易的规范性、安全性,保障社会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