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解决好“独一代”父母养老问题

  独生子女,自小便是家中“独宠”。随着时光流逝,父母年过花甲、渐入古稀,独生子女的压力日渐凸显。今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迈入60岁至70岁”的话题,一度冲上了热搜。而在豆瓣,有一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社交小组,里面有八万多个独生子女正在抱团互助、惺惺相惜。(2月16日《北京青年报》)

  据报道,上述社交小组一经上线,即引发多方关注。无数人发帖求助,期盼着能在评论区收获经验和解答;也有人只是单纯想宣泄情绪、释放压力,寻求共鸣与心理上的一丝慰藉。但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揭示了独生子女的父母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独生子女数量达到近2亿人。他们组建的大多是“42N家庭”,即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一方面,夫妻双方父母逐渐退休,逐渐步入老年群体行列,要考虑居家照顾还是机构养护;另一方面,孩子处于上学关键期,尚未羽翼丰满,仍需操劳养育……如此庞大的群体数量,如此艰巨的养老重任,不可谓不是民生大事。对于老人赡养难、照料难等难点痛点,必须要认真研究、多方施策,切实加以解决。

  此前,有人大代表建议,可以将养老金进行一次大涨幅,使得独生子女父母老有所养。但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养老金作为长期资金储备,其分配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稳健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完善与“独一代”相适应的养老体系,在住房、医疗、税收等制度方面打出组合拳,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普惠政策,无疑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如出台鼓励独生子女与父母就近或者共同居住的政策;对于随独生子女落户本地的老年父母,建立养老金异地支取、医疗保障异地转移的运行机制;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顾保障制度,设立“独生子女照料假”等,均是从强化制度设计的角度,夯实养老体系的基座。

  政策善意的释放,离不开服务方式创新、有效供给增加。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规模小,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机构养老的需求日益显现。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万个,床位812.6万张。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探索集民生保障、社会化运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于一体的新型运营模式,推动社会养老机构规模、质量与未来养老需求相适应,形成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服务对象的多赢局面。

  有调查显示,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是老年人最热切期盼的服务之一。把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整合起来,推进医养结合,能够更好满足老人的康复治疗与看护问题。无论是鼓励养老机构延伸服务半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还是支持社会力量拓展服务内容、推出医养结合服务,都有望使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人,让独生子女不再“孤军奋战”。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大养老政策覆盖面、探索社会养老模式、深化医养服务结合,是势之所趋,更是民生所需。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独生子女养老难必将得到积极解决,更好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