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的领导 同心书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

坚持党的领导 同心书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

——“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这十五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积极应对港澳内外环境变化,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举措,推动“一国两制”在港澳的实践取得历史性成就,以爱国爱港爱澳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爱港爱澳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法学会高度重视香港和澳门青年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于2008年创设了“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成为了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品牌项目。“交流周”举办之初,采取港澳与内地轮流举办,港澳法律青年和内地法律青年隔年互访的形式,使港澳法律青年切身感受祖国内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使内地法律青年了解港澳回归后取得的新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为更好助推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办方后来将互访形式调整为每年邀请港澳法律青年来内地交流,并于2015年将“交流周”分成“香港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和“澳门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周”,给更多的港澳法律青年来内地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港澳与内地法律青年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交流人数稳步增长

  “交流周”主要是组织香港、澳门、内地部分重点高校的法学专业大学生以及青年律师进行交流。活动举办以来,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近30所高校法学院系的学生和青年律师参加交流。参加交流的法律青年,有法科大学生、法律专业留学生、职业律师,人员组成多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学历层次丰富;参加人数每年在80人左右,活动举办15年来,共有1200余人参加交流,交流人数稳步增长。


  交流模式不断创新

  “交流周”始终坚持专题讲座与主题座谈相结合,公务参访与实际参观相结合,名家授课与学生交流相结合,组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港澳发展”“宪法与基本法的关系”等专题授课,激励港澳法律青年坚定维护宪法和基本法权威,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组织举办“法律学子的职业理想”“法治文化对当代法律人的影响”等论坛,让法律青年在思辨中感悟青春与使命,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组织港澳法律青年到北京、上海、浙江、宁夏等地参访交流,体验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历史文化特点;组织参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港澳办、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等40多家单位,参观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平遥古城等,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祖国内地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

  疫情发生以来,“交流周”创新内容形式,组织知名法学家就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党史知识、“一国两制”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内容进行线上专题讲座,提升了活动的学术性;组织线上观看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宣传片,增添了活动的多元性;举办线上交流会,主办、承办单位和港澳法律青年一同分享收获、交流心得、展示才艺,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

  “交流周”坚持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多措并举推动活动扎实开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让参加交流的港澳法律青年撰写心得体会。学员们撰写的心得体会篇幅之长、收获之大、感情之真,令人感动。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港澳发展”党史国情教育课后,许多学员表示,“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国两制’事业的创立者、领导者、践行者、维护者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港澳工作的重视与关心”,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和核心要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课程后,许多学员表示,“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领悟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伟大”“令我更加想跟着中国共产党的脚步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成为一名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团员的心声是最真实的语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交流周”安排的这些课程,带给了港澳法律青年新知识、新视角、新理念,厚植了港澳法律青年爱国爱港爱澳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了港澳法律青年坚决贯彻“一国两制”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港澳法律青年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跟进培养持续推进

  交流,交的是真心,流的是真情。交流活动要“话长情浓”,不可“人走茶凉”。参加历届“交流周”的学员,有许多已成为大律师,有些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证员、登记官及法律顾问,有的已成为港澳法律界的青年领军人物。为巩固和深化“交流周”成果,中国法学会于2019年推动成立了以参加过“交流周”的学员为主体的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搭建了澳门青年与内地法律交流的新桥梁、新纽带。我们持续更新“交流周”学员信息库,用好“交流周”微信群,发布港澳青年关心的国家政策、法律知识、热点话题,讲述中国法治故事、宣传法治建设成就,对参加过“交流周”的学员进行持续跟进和培养,不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做好港澳青年工作,是党中央对港澳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内容,事关“一国两制”事业薪火相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这需要有充足的、高素质的人才保障,需要持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交流周”作为推动港澳与内地青年法律交流的品牌项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多措并举,构建人才交流新格局,全方位组织港澳青年来内地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和力量,实现大团结大联合,对于做好港澳工作、推进“一国两制”事业至关重要。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需要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让每一个热爱港澳这个家园、每一个支持“一国两制”事业的青年,都成为建设港澳的积极力量。今后,“交流周”可以将法律专业青年与其他专业青年相结合,以法律青年为主体,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吸纳爱国爱港爱澳立场坚定、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突出、热心服务公众的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等学科优秀大学生参加交流;可以在每次活动中预留一定名额给参加过交流的青年,发挥榜样和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帮助新参加交流的青年更深入认识祖国,树牢爱国情感;可以将港澳青年与内地青年相结合,让内地青年深度参与到交流活动中,促进他们广泛交往、深度交融,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守正创新,探索交流活动新模式,多形式增强港澳青年国家意识爱国精神。疫情发生后,“交流周”主要采取线上方式举办。今后,恢复线下交流时,可采取线上知识学习与线下实地参访相结合模式,邀请港澳青年参访司法机关、知名企业、著名高校,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基地,组织主题座谈、青年论坛、创业分享会等活动。邀请知名法学专家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一国两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内容,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厚植港澳青年爱国爱港爱澳核心价值,教育引导港澳青年做宪法和基本法的坚定维护者;在学习法律知识与参观法治实践中,增进港澳青年对祖国内地的了解,助力港澳青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深耕细作,完善持续培养新机制,多渠道加强“交流周”学员后续培养。继续坚持综合施策、久久为功,让爱国爱港爱澳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一国两制”下港澳青年坚如磐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持续更新“交流周”学员信息库,做好全面细致统计工作,掌握“交流周”学员发展现状。发挥爱国爱港爱澳社团在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使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成为宣传“交流周”成果、凝聚“交流周”学员、服务澳门青年的新平台。尝试在香港成立“交流周”联谊社团,进一步完善学员持续培养新机制。关心关爱港澳青年,用好“交流周”微信群,发布港澳青年关心的国家政策、热点话题等,传递祖国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广大港澳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就一定能汇聚起“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磅礴力量,同心书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

  (作者为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台港澳办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