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赣州市打造革命老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探索“三色”治理 推进“五治”融合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共和国摇篮、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下了宝贵的苏区精神。
近年来,赣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赣州市法学会积极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红色治理”“客家调解”“心理服务”“群团助推”“智治赋能”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典型工作经验,连续七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五届荣获“长安杯”。
“红色引擎”激发革命老区治理新活力
从“共和国摇篮”到“长征出发地”,从“模范兴国”到“寻乌调查”,红色成为革命老区市域社会治理的鲜明底色。
赣州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城市,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制定《市域社会治理专项规划》,市委“一把手”担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指挥体系。创新开展“红旗、红土、红心”三大工程建设,组织红色堡垒、红色先锋、红色网格、红色细胞、红色阵地、红色驿站、红色队伍、红色物业、红色教育、红色基金“十红”创建活动,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赣州市大力推行“党建+网格”工程,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1.48万个网格实现党支部(党小组)全覆盖。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打造“党群服务+社会治理+文明实践”平安建设综合体3914个。开展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8300个社会组织全面强化党建工作。推行社区与单位结对共建、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下沉社区服务,统筹各类资源参与社会治理。
赣州市法学会负责人介绍,动员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下沉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开展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是立足赣州实际推进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发挥法学会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作用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赣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以“凝心、强基、铸魂”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将社会治理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培训的重要内容,增强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好社会治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确保条块同心同向、重点聚焦发力。同时,充分用好红色资源,组织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五红”活动,用先辈先烈、身边典型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
在“红色引擎”驱动下,赣州全市基层社会治理亮点纷呈:兴国县创新推出党员干部“十带头”“中间人”调解等红色治理品牌;于都县打造“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会昌县探索建立健全“红色物业”党组织体系……
“平安守护”营造人民群众满意环境
赣州是一座平安之城,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第一要务。
夏季“百日行动”开展以来,赣州公安机关一体推进打、防、管、治各项措施落细落实,共查处各类案件10081起,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0.3%,全市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团伙226个,破获刑事案件2462起,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资产26.6亿余元,主要战果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
针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难点,赣州创新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机制,健全刑释和社区矫正人员技能培训机制,建立全国首个市级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机制,加强对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救助。2019年,赣州被确定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成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城市。
此外,赣州优化政法公共服务,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和企业“安静生产期”等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司法,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以智治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投入“雪亮工程”建设经费25亿元,建成视频监控点20万余个,智慧安防小区1746个。
赣州在全省先行先试民意受理中心,开通24小时热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具有赣州特色的司法服务体系、群众评价体系和制约监督体系。中心成立以来建立工单数1.5万件,回访满意度96.17%。
“文化依托”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
赣州95%的人口是客家人,长期以来形成了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具有崇文、知礼、孝顺、谦恭的优良传统。近年来,赣州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精髓,探索推出“工会+N”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赣南表嫂来学法”“访调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客家矛盾客家调”、“章贡大妈”“你‘钉’我办”等一系列微治理样板,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夯实了基层治理底座。
寻乌县澄江镇谢屋村,有一栋典型的客家建筑——谢家老祠堂。这是由废弃祠堂改造成的“法治小院”,分为自治区、法治区、德治区和线上线下学习区,并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7支队伍,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道德讲堂、法律讲堂等,让法治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在调解、审案时会邀请理事会、‘五老’人员参与,因为他们在村里有威信、对情况熟悉,以前很难处理的案件,在这里能高效、快捷地处理。群众旁听,现场说法,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寻乌县人民法院谢屋村挂点法官谢统茂说。
“多年来,赣州政法系统坚持政治引领,大力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将法治力量沉到基层一线,与群众力量融为一体,做到风险在一线防范、问题在一线处置、纠纷在一线化解,确保各类矛盾纠纷‘能进祠堂不上公堂、能在村组不到县乡’,实现乡村的长治久安。”赣州市委政法委负责同志介绍说。
赣州依靠群众,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章贡区“老师傅调解”、于都县“打铁佬”、龙南县“和事佬”、会昌县“老兵”,以及寻乌县文峰乡“廖建强调解工作室”、崇义县横水镇“邱联钧调解工作室”等“客家矛盾客家调”品牌,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地一品牌效应。截至目前,该市共设立人民调解组织4338个,实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
此外,该市注重道德教化,深入开展“赣南新妇女”“科学教子”等活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从2021年上半年起陆续展开,至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选举产生2629447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比上届增加151459名,增长6.11%。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依法、安全、平稳、有序,广大选民热情高涨,选举环境风清气正,选举结果人民满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县级人大代表名额基数由120名提高至140名、乡镇人大代表名额基数由40名提高至45名。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各省级、县级人大常委会分别重新确定了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名额。各地在分配新增代表名额时,注重向基层群众、社区工作者等倾斜,其中县级人大代表名额重点向由乡镇改设的街道倾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乡镇改设街道后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度不足的问题。
这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涉及10.64亿选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参加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投票选民9.21亿人,占登记选民的86.49%;参加乡级人大代表选举投票选民6.23亿人,占登记选民的85.63%。县乡两级一次选举成功选区分别占选区总数的99.80%和99.97%。
这次换届选举共选出县级人大代表670563名、乡级人大代表1958884名,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广泛性和代表性。选出的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代表比例分别为52.53%和76.75%,比上届分别上升1.47和0.21个百分点;妇女代表比例分别为31.64%和32.36%,比上届分别上升3.23和4.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代表比例分别为15.42%和17.18%;归侨代表依照法律规定得以保证。
各地依法选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后,及时召开新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为加强基层国家政权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