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邻水玉屏社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局面
贴近群众积极普法 搭建基层调解网络
从2008年社区成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省、市信访事件,没有发生一例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近年来,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玉屏社区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狠抓普法教育,积极践行群众工作法,编织服务人民群众的“网格”,奋力谱写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崭新篇章。
增强党群干部法律意识,做社会治理的“宣传员”
玉屏社区位于鼎屏镇城乡接合部,由几个乡镇合并而成,辖区内有大量安置户和自建房居民,拆迁矛盾、用地纠纷、邻里关系是该社区基层治理的最大挑战。
2010年,为改善居住条件,辖区居民胡某与万某集资建房,成为邻居。2016年,万某利用双方的集资房养鸽子,给胡某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加上万某的集资款并未全部给胡某,双方由此心生嫌隙,从邻居变成“仇人”。在了解到胡某与万某的纠纷后,玉屏社区党委书记刘勇与工作人员来到双方住处。经过耐心说理,万某赔偿了胡某的经济损失,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两家人重归于好。
刘勇说,基层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普法宣传,不断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消除社会矛盾。如今,玉屏社区已经形成了每季度一次的常态化普法大宣传,通过社区讲座、横幅宣传、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宪法、民法典以及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醒群众要多学法律知识,防范养老诈骗,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辖区群众对法律常识的认知度,扩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提升了法治宣传的影响力。
到社区居民生活中去,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如何避免普法宣传流于形式?诀窍就一句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普法宣传是道,深入群众是术,需要结合实际来做,从群众角度出发,做群众的贴心人。”刘勇说。
2021年,玉屏社区居民吴某与夏某在房屋拆迁时产生矛盾,由于夏某未能支付给吴某房屋面积差价,吴某便不配合夏某办理安置房房产证,双方遂产生矛盾。社区工作人员摸清事情的基本情况,并主动找到双方进行协调。经过积极沟通,双方达成和解,吴某愿意协助夏某办理房产证,而夏某则愿意把差价补上。
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在第一时间知晓群众间的矛盾纠纷事由。刘勇对记者说,“如果我们处理得不及时,小矛盾就可能成为大问题。”上述事件,从产生矛盾到社区知晓矛盾、化解矛盾,总共只用了3天。
据介绍,玉屏社区的工作人员每半年就要对辖区居民开展一次逐户走访。他们走街串巷,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并在全社区范围内建立“百姓说事”微信工作群,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意愿和想法。
此外,玉屏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实行365天无休办公,对村民的土地、保险、信访等事项实行全程代理代办,做到“件件快速有着落,事事及时有回音”。这种工作的主动性、前置性,不仅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也有效增强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活力,形成了良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网格+党群”两不误,树社会治理的“新标兵”
玉屏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提质增效,离不开邻水县在解决人民群众矛盾纠纷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来,邻水县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搭建基层调解网络,精选社会各界人士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家库。同时,与各相关部门联动协作,形成“资源整合、协作联系、专业助力”工作格局和矛盾纠纷“一门全办”工作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派出相应的专业调解人员,最大限度把群众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化解在源头,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贡献力量。
刘勇告诉记者,目前邻水县已实现县、镇(街道)、村(社区)及重点行业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构全覆盖,规范化建设了25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完善了16个行政调解组织和12个行业、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了41名社会专业调解团队,做实“诉调”“访调”“行调”“检调”“公调”五大对接,切实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纠纷解决渠道,高效化纠纷解决服务,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
特别是在距离服务群众最近的村(社区)级层面,邻水县在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建设矛盾纠纷调解室的基础上,探索“党支部+网格员”治理模式,建立精准服务机制,聚焦群众需求,充分利用网格资源优势,与当前社区基层治理的热点结合,除了常态化工作,还不定期布置新的服务内容,切实提高为群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机制。依托微信群,把线下管理服务和线上互动服务结合起来,形成网格化日常沟通平台,推动网格服务更加及时高效,力争把群众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化解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