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法学会扎实推进融媒体建设服务法治实践
“搭乘”融媒体“快车”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
“各位同学,如果有人告诉你,租售银行卡可以赚取零花钱,千万要小心,你可能涉嫌‘帮信罪’。什么是‘帮信罪’?如何才能预防被骗?看完本条视频,你就明白了……”
这是8月25日河南省法学会旗下“法治中原”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发布的“法治护航开学季”专题小视频关于《什么是“帮信罪”》的部分内容。这1分多钟的短视频,不仅精炼、准确、生动地解释“什么是‘帮信罪’”,还展示刑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帮信罪”的具体条文,提醒人们注意防范相关法律风险。
该视频发布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多名网友点赞。其中一名网友留言说:“把专业的法律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画面鲜活生动,更容易理解记住。赞!”
这是“法治中原”抖音号日常普法工作中的一个小片段。浏览“法治中原”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内容可以发现,从民法典宣传到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系列宣讲,从追剧普法到婚姻家庭专题普法,“法治中原”上述新媒体号内容丰富,紧贴热点,广受好评,有的一期视频的浏览播放量达896万多人次,获10多万人点赞。
据了解,自2018年申请注册官方抖音号和快手号“法治中原”以来,河南省法学会利用短视频画面感强、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选取紧贴群众需求的实用性、日常性法律问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口语化解析,成功破解传统普法形式中法律条文生涩难懂、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进一步增强普法亲和力、关注度,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搭乘”融媒体“快车”,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
近年来,为了使普法内容更加贴近群众,更接地气,河南省法学会积极“搭乘”融媒体“快车”,在抖音号开设普法课堂,在微信公众号进行以案说法等。同时,河南省法学会加快推进“法治中原”品牌融媒体建设,开通“法治中原”微信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头条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人民号、法治号等16个新媒体账号,推进普法宣传平台融合发展,构建了集法治宣传、成果展示、会员服务、法律服务、经验交流、工作宣传等内容为一体的宣传舆论阵地,全方位讲好法学会故事,持续提升河南省法学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普法内容制作方面,河南省法学会组建融媒体中心视频小组,专门负责关注群众身边的法治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法治事件产生的社会背景等确定每期普法宣传内容主题。比如,针对“熊孩子”打赏主播该咋办、加班报酬计算的三个重要数字、泡面里吃出小石子该如何维权等群众生活中小事件小问题,通过召开创意讨论会、撰写脚本、布场拍摄、剪辑成片等方式,确定主题,制作视频,开展普法宣传。普法内容力求贴近群众生产生活,严谨、生动、精炼。
河南省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省法学会通过融媒体宣传舆论阵地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服务法治建设,依托“法治中原”打造融媒体普法品牌,打通普法便民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加强矩阵建设,讲好法治故事
河南省法学会积极加强普法宣传矩阵建设,组建“河南省法学会融媒体中心”。其中,河南法学网,“法治中原”微信号、微博号已经建成省、市两级矩阵系统,今日头条号建成省、市、县三级矩阵系统。通过构建规模大、平台多、“粉丝”量大的新媒体矩阵,全省法学会“上下联动”,形成了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
河南省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普法宣传只是河南省法学会推进融媒体建设的一个侧面。为更好地开展法治宣传工作,河南省法学会针对各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充分利用平台优势,设立“基层行”、“双百”宣讲、学习、动态、说法、政事、提醒、荐读等栏目,及时宣传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反电信网络诈骗、疫情防控、公共安全、扫黑除恶和刑事司法典型案例等,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法治故事,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营造崇尚法治、厉行法治,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以融媒体建设试点为契机,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6月,河南省法学会成为中国法学会首批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单位。
河南省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省法学会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不断优化平台定位和栏目设置,找准法学会工作与服务会员、服务群众的结合点,不断壮大舆论阵地,提升“引关圈粉”能力;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力争创作生产更多优质原创作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法学会故事”;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建设,逐步形成各级法学会和研究会、会员共同参与推动的工作新格局,努力让河南省法学会的融媒体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成就。
据初步统计,目前,“法治中原”系列新媒体累计订阅量接近95万人次,融媒体各平台累计年推送量超过7000条,年累计受众人数超3.2亿人次。“法治中原”系列新媒体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创新型政法新媒体”“优秀政法新媒体”“全国政务头条号‘特别贡献奖’”“河南最佳创新政务微博”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