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筹款中介伤害慈善公信力
8月21日,水滴筹发布声明称,近日有媒体报道“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事实上,所谓的筹款中介是由部分恶意推广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为筹款人提供不正当筹款方式的服务,对于此种伤害用户和品牌的行为,水滴筹采取零容忍态度,坚决抵制和打击。6月28日,水滴筹对外声明称,大病筹款灰色链条不仅严重影响了大病筹款行业的公众形象,而且筹款中介收取30%-70%的费用,侵害了筹款人、捐款人的权益,已经构成违法行为。(8月21日澎湃新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使用互联网习惯的养成,一些人也习惯于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且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下,一些筹款人极易引起网友同情,在短时间内即可筹足善款。但是,抽成高达70%的筹款中介行为,无疑极大地伤害了捐款人、求助人的权益,理当受到严厉打击。
悲悯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如果在刷朋友圈、短视频、浏览网页时,看到有人因贫困、大病等陷入痛苦无望的处境时,往往会被筹款视频、文章中的煽情情节以及主人公的艰辛和悲惨遭遇所触动,并可能在同情心的作用下捐款。
客观来看,这种新形态之下的众筹模式可以快速解决求助人的燃眉之急,并无不可之处。但是,如果网友知道这些煽情的筹款内容可能并非真实,而是部分筹款中介特意“包装”出来的,且真正的求助人未必得到多少善款,“黄牛”却可能抽走70%善款的话,恐怕绝大多数网友不会再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不管究竟是谁在恶意推广,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势必将造成公众信任度下滑,而最终受损的是募捐平台信誉和真正需要善款的求助者。
现实中,筹款中介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甚至犯罪。根据慈善法,开展募捐活动,应当尊重和维护募捐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募捐对象的知情权,不得通过虚构事实等方式欺骗、诱导募捐对象实施捐赠。而在具体募捐过程中,筹款中介则可能对相关事实进行夸大宣传,虚假包装,以骗取公众的同情心和钱财。民政部门可对这类违法行为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如果情节严重的话,还可能涉嫌构成诈骗罪。这些筹款中介诱导公众捐赠,“抽成高达70%”,这种披着慈善马甲,以行善之名行不义之事、发不义之财的筹款中介,极大地伤害了慈善行业,必须受到法律制裁。
众所周知,开展慈善活动必须遵循诚信、公益等原则。任何掺水的伪慈善行为既伤害求助者,又嘲弄了捐款人。对这种唯有“黄牛”得益,其余多方受损的筹款中介现象,监管部门理当严肃查处,直至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网络平台也应果断屏蔽相关伪慈善募捐的链接和视频等内容,进而让这种亵渎善心的搅浑水行为没有市场,保护慈善公益行为远离招摇撞骗和投机取巧,确保公众的善心和善款真正用到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