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职业伦理》书评

法律职业伦理教科书的探新之作

——《法律职业伦理》书评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近几年来,“法律职业伦理”被国务院学位办明确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同时被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为10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较之民法学、刑法学、法理学、国际法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等法学核心或必修课程,法律职业伦理课程的教科书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由人民出版社组织国内法学院校教师编写、马长山教授主编的《法律职业伦理》教科书,是回应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改革和国家法治人才培养需求的探新之作。来自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中青年学者,本着体系化法律职业伦理、科学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形象化法治底线的初心,运用历史、比较、社会实证、规范分析和案例演示等方法,从形式和内容上对法律职业伦理的源流、原理、规则和责任进行了教科书式的体系化重述。该书包含3编16章的内容,约45万字,2020年出版。总体而言,该书具有两方面鲜明特点。 

  一方面,立足教学,重构法律职业伦理的知识体系。教科书不同于学术专著,其首要目的是服务课程教学,服务广大教师和学生。但高校教材往往偏重于学术性,缺乏必要的知识导引、学习目标、案例素材、习题思考等教学元素。有鉴于此,《法律职业伦理》教科书在每一章都设置了“法治故事”“典型案例”及“问题与思考”等教学内容。尤其是,呼应法学本科和法律硕士培养方案中2学分32课时的设置,将法律职业伦理的知识体系分置为每章2课时、合计16章的教学内容编排中,很好契合了各法学院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时间,方便教师和学生把握法律职业伦理知识的重点难点及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立足实践,阐述法律职业伦理的理论体系。法律职业伦理知识和部门法知识一样,唯有立足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法律人的技能与品德,帮助他们在面对特定情形时,能合理评估、科学防控执业过程中的伦理风险。不同于某些教材将职业伦理等同为一些抽象的正义或道义观,《法律职业伦理》教科书始终将职业伦理的主体内容定位为不同法律实践、同一法律实践之不同阶段的具体行为规范,并对不同法律行业的伦理要求及可能的困境进行类型化分析。教科书采用“总-分-总”的编写体系,在阐述完法律职业伦理之基础理论的第一编“总论”后,并未限于传统教材围绕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编写职业规范的做法,而是结合不同法律行业的特色及发展,在第二编“法律职业伦理”分论中增设了“监察官职业伦理”“公证员职业伦理”“仲裁职业伦理”“立法人员职业伦理”“执法人员职业伦理”和“人民调解员职业伦理”等章节,这极大地丰富了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容体系。随后,教科书又在第三编“法律职业伦理的培育和保障”中,以三章的篇幅编写了法律职业伦理的法治功能、培育机制和保障机制。从而形成一个立足实践、贯通行业规范与制度的理论体系。

  就法治人才培养而言,教授知识、培养技能、伦理内化、提升品格等过程,都是环环相扣并依托于实践的。这本立足于法治实践的法律职业伦理教科书,将教学场景拓展到法庭、律所、仲裁庭、法律援助机构、社区和调解现场等各类场所,通过“实景式训练”让法学专业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法治生态体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场景体验式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掌握和内化相关法律职业伦理,也能助力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和素材,针对性地开展课堂交流和讨论。

  《法律职业伦理》教科书取精用宏、深入浅出,代表了国内从事法律职业伦理教学与研究的中青年学者的较高水平,无论是在体例、内容还是教学素材编排上,都称得上是一本体系化的探新之作。

  (作者单位: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