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法治新闻宣传工作的“定盘星”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根本体现,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随着新闻实践的发展而持续深化拓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时代背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奋斗目标,科学回答党的新闻工作长远发展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历史方位、职责使命、方针原则等重大课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用这样的生动比喻,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性。古人云:“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来说,这个‘大’,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这为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行动准绳。

  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地把党性原则贯穿到新闻舆论工作全过程,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落实“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统一的”重要指示,更好地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本是众人之言、大家之议,但舆论并不是四海漫游,总会受到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受到信息接受者和扩散者自身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文者,贯道之器也。”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要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没有团结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我国经济社会的主流是发展进步,基本面是正面的事物,是积极的因素,是向上的力量;消极负面的东西是支流。要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集中反映社会健康向上的本质,客观展示发展进步的全貌,使之同我国改革发展蓬勃向上态势相协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平衡,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积极关注报道,及时解疑释惑,推动改进工作。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不当绅士当战士,敢于交锋、敢于亮剑。

  坚持媒体融合发展。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传播方式,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论已经是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网民已经是主要传播对象和传播的参与者。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就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行一个标准、一体管理,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扎实做好法治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宣传展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进展新成就,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展现新的作为和担当。

  把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要紧紧围绕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开展重点策划,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髓要义,深入阐发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开创性意义,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实践,引导法学法律界和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领悟,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组织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等主题稿件,满怀自豪书写伟大时代的历史跨越。聚焦党中央重要法治建设规划、重大立法事项、重点改革举措,依法科学有效防控疫情等重大主题开展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突出宣传宪法、民法典,深入宣传重点领域立法,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内法规,加强统筹策划,做强做优大专题,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把宣传报道法学法律界作为工作主线。2021年5月,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国法学会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为法学法律界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法学会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法学会机关报作用,发挥媒体智库作用,围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重要领域立法和涉外领域立法,推出更多有深度、接地气的理论文章,加强法治理论宣传,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积极贡献。紧紧扭住服务报道法学会工作这个“牛鼻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下深水”,把法学会工作素材转化成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新闻,突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等典型经验的宣传,通过小切口生动展示法学会工作新局面。锚定机关报办报定位,以“细致、精致、极致”为工作标准,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教育培训,引导采编人员以“四向四做”为职业标杆,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民主与法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