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点
警惕“热搜型电信诈骗”
近日,江苏省海安市公安局曲塘派出所接到报警,报警人称其母亲崔女士接到一个自称公安局打来的电话,对方告知其因卷入教材插图事件需要配合调查,要求其母亲转账5万元。报警人称其母亲已准备将银行发送过来的验证码告诉对方,民警得知后火速赶往报警人家中制止。(6月12日《扬子晚报》)
@严奇:如今的诈骗手段花样百出,诈骗分子紧跟“热搜”新闻,从技术翻新到内容翻新,推出新型诈骗套路,将攻击目标引向中老年群体,必须要予以警惕。传统的反诈宣传模式,依托平面广告、宣传手册、手机短信,内容更新不及时,应对新型诈骗手段的敏感度相对不高。而“热搜型诈骗犯罪”可以结合不断更新的网络热搜榜,适时调整诈骗内容。有时候甚至受害者尚未了解热点新闻,便已遭遇同类诈骗,其中的诈骗发展趋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反击动态更新的诈骗内容,当用动态更新的反诈手段。有关部门要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如辟谣一般,运用前沿的AI技术,以“国家反诈中心”App为媒介,科学识别大众生活中的诈骗内容,有针对性地帮助群众提升反诈能力水平,维护好群众财产安全。
别给“救助通道”添堵
近日,四川自贡大安区法院公开审理一起案件。被告人李某某为发泄情绪,恶意用自己的电话频繁拨打报警急救电话并辱骂接线员。一年间恶意拨打报警急救等电话600余次,其中有42次均出现辱骂接线员情况。经法院审理,李某某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6月16日《人民公安报》)
@梁竞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偶尔有不良情绪在所难免。而宣泄情绪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通过运动、看电影和听音乐等行为放松心情,可以找朋友谈心诉说,寻求朋友的安慰,亦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报道中李某某却选择了一种违法犯罪的方式——恶意拨打报警急救电话并辱骂接线员。李某某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接线员的正常工作,还耽误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很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恶意占用社会公共资源、浪费警力、扰乱公安机关、急救单位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将被追究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李某某的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我们应当从这起案件中深刻反思,从自身做起,不给“救助通道”添堵,不随意拨打报警急救电话,把宝贵的应急资源留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