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重拳治理“洗稿”乱象

  自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用于“洗稿”的写作助手。记者日前通过网页搜索“伪原创”“洗稿”,出现不少“洗稿”软件宣传广告。有网页甚至专门做了“洗稿”软件合集,提供23款“洗稿”软件下载地址。免费提供限次数的“洗稿”服务,从而吸引用户,是“洗稿”软件的惯用做法。若用户还想继续使用或用到更多功能时,则需支付费用购买服务,成为会员。(6月16日《工人日报》)

  从表面看是“原创”,但实际上是“伪原创”,甚至是“洗稿”软件批量加工、拼凑换词后的抄袭稿件。真正的原创作者苦于“洗稿”“伪原创”等抄袭行为久矣,“洗稿原创”成为自媒体发展的乱象,扰乱了网络传播秩序,不仅侵犯了原创作者的著作权益,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声誉,还欺骗误导了受众,损害了受众的阅读权益。

  原创性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如果“洗稿”行为大行其道,成为潜规则甚至明规则,“伪原创”作品充斥自媒体,吸引了大量流量,“伪原创者”赚得盆满钵满,势必会败坏创作风气,破坏原创的氛围,严重打击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原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下降,受众的阅读体验也会下降。

  “洗稿”抄袭是违法侵权行为,打击“洗稿”抄袭乱象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对“洗稿”行为,自媒体平台应该承担主体规范责任,进行“查重式”治理。为防止高校学生撰写论文抄袭作弊,学校会利用相关数据系统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查重,查重率较高的论文难以逃过数据甄别的眼睛。自媒体平台不妨参考借鉴高校对学生论文查重监督的经验,建立作品查重机制,利用大数据系统结合人工检索,对“原创”作者的文章进行抽查式甚或普查式查重甄别,如发现“原创”作品的查重率达到抄袭标准,即采取删除作品、警告、曝光、暂停发布资格、封限发布账号等惩戒措施,让“洗稿”抄袭者付出必要代价。同时,自媒体平台还应健全完善受众投诉举报机制和作者、作品的信用评价机制,及时受理受众以及被侵权者的投诉举报,通过查重机制对投诉举报进行调查,对侵权的作者、作品进行失信标记。相关部门应联合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依法加强对“洗稿”抄袭行为的整治,综合打击清理“洗稿群组”“洗稿”软件广告宣传、销售以及利用“洗稿”软件抄袭侵权的行为,打掉“洗稿”抄袭的侵权产业链条,从源头铲除“洗稿”抄袭的土壤,挤压“洗稿”抄袭的市场空间。

  还应注意的是,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大幅提高了侵犯著作权行为的赔偿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着著作权侵权判赔金额普遍偏低的问题,影响了被侵权者的维权积极性,助长了侵权者的侥幸心理。各地各级法院在审理涉及“洗稿”抄袭行为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应依据著作权法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模式,提升判赔标准,让“洗稿”抄袭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为原创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护。

  “洗稿”抄袭是原创的敌人,是自媒体平台的“毒瘤”。相关监管部门、司法部门、平台、作者以及受众需增强打击遏制“洗稿”抄袭行为的共识,以自律为前提,以“查重式”治理为主要手段,以行政干预和司法维权为保障,形成治理合力,让“洗稿”抄袭行为寸步难行,给原创作者和作品营造更加健康、安全、公平的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