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假健康科普”需要监管真发力
朋友圈里不时刷到似是而非的“养生知识”?伪科学“造谣一张嘴”,却让专业人士“辟谣跑断腿”?健康科普信息良莠不齐,给公众带来不小的困扰。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份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有望针对性地“扶正祛邪”。(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
近日,有主流媒体刊登文章,对5月份流行的假科普真谣言逐一进行盘点。“喝牛奶致癌”,“金针菇含甲醛”,“咀嚼能力强不易患老年痴呆”,“负压病房会让患者呼吸困难”,一个个谣言被脱去“科普”外衣,露出荒谬的本来面目。事实上,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公众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许多优质的健康科普文章或作品不断涌现,造就了不少“爆款”和“大V”。但与此同时,也不乏“假科普”趁机浑水摸鱼,混淆视听。
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就流行一种“假科普”网文。这些文章往往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看似是在进行科普教育,实则毫无科学依据,不值一辩。比如,所谓“负压病房会让患者呼吸困难”的说法,仅仅是从字面意思理解“负压病房”,纯属望文生义。负压病房主要是为患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病人设置的,负压病房的气压和常规大气压之间压差很小,虽然空气只能进行单向流动,但普通人根本难以察觉,也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假健康科普”之所以泛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吸引眼球,赚取流量。一些“假科普”文章专门选择公众关心的话题,蹭热点、搭便车,提高阅读量和点击率。疫情发生以来,类似“喝茶能够防治新冠肺炎”“勤洗热水澡可以消灭新冠病毒”的谣言不胫而走,就是鲜活的例子。二是贩卖焦虑,兜售产品。许多“假科普”网文出自医药公司的营销团队、广告公司的专业写手,开头“科普范儿”十足,然而不久就话锋一转,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
“假健康科普”不仅存在常识性错误,易导致虚假信息传播,还可能给患者造成误导,延误治疗时机。此次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权威健康科普知识供给,扩大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覆盖面,为人民群众准确查询和获取健康科普知识提供便利。除了以科学权威的宣传占领科普阵地,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辨别能力外,更需要通过真监管遏制“假科普”,加大对谣言的打击力度,提高造假成本。
一方面,加强监测,快速响应,及时删除虚假健康信息,对屡犯不改的自媒体予以约谈、封号。对于传播范围广、对公众健康危害大的虚假信息,还要发挥健康科普专家库的作用,组织专家进行澄清和纠正。另一方面,对于“假科普”式虚假广告,必须依法严惩。此前,云南昆明一家饮用水企业为了推动销售,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以科普方式宣传碱性水具有治疗功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广告法对涉事企业作出罚款30万元的行政处罚、责令其整改,并对违法宣传产品进行下架召回。只有让严打“假科普”广告成为常态,一些企业才不敢拿科普当幌子忽悠消费者,从而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