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短信嗅探”新型犯罪“毒瘤”
近日,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了辖区内首起利用非接触式“短信嗅探”技术实施网络侵财犯罪的新型信用卡诈骗案。2021年7月至8月,被告人赵某伙同被告人李某先后在两处人口密集的小区租住房屋,利用网络购买的嗅探设备等作案工具,同步接收方圆约500米范围内的手机号码和短信信息。他们利用获取的手机号码登录手机App及网络平台获取他人身份证号及银行卡号等信息,再利用获取的上述信息资料登录互联网终端盗刷被害人账户中的钱款。(5月13日澎湃新闻)
凌晨,突然发现手机信号从4G降为2G,接收来自银行、支付宝和移动公司的各类短信验证码。随后,银行账户被转空、支付宝余额被转走、手机自动订购了一堆无用的增值业务……这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现实世界中“短信嗅探”设备对手机用户实施的不法侵害。所谓“短信嗅探”技术,是指使用由老式手机主板、天线、笔记本电脑等硬件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等拼接组成的“短信嗅探”设备,截获方圆500米范围内同一基站下手机用户在2G环境内发出或者接收的短信信息,从中提取机主的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等内容的短信信息获取技术。
“短信嗅探”新型犯罪不同于传统电信诈骗,此类犯罪作案手段隐蔽、挽回损失难度大。“短信嗅探”新型犯罪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互动,也就是说,受害人没有任何配合不法分子的操作,只是被动接收短信,银行卡里的钱就可能被转走,甚至还会背上网上贷款。除了盗取用户金融账户内的资金外,“短信嗅探”技术还可以截获移动运营商给手机用户发送的验证码,用来办理各类增值扣费业务,从而盗刷手机用户的话费。“短信嗅探”新型犯罪是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的“毒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短信嗅探”新型犯罪之所以成功率高,与之有较完备的设备和技术支撑不无关系。据媒体调查,“短信嗅探”相关设备和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一些网站平台购买到,卖家保证设备真实可靠,并承诺将通过傻瓜式教程“包教包会”,这也给“短信嗅探”新型犯罪提供了便利。
“短信嗅探”新型犯罪,让不少受害者遭受经济损失,甚至还有人莫名其妙地背上了贷款,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下大力遏制“短信嗅探”新型犯罪。公安、金融、电信等部门要形成合力,主动出击、加强监管,完善机制、堵住漏洞,切实增强防范能力。改进监测技术,提高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短信嗅探”活动区域,及时作出反制措施,实施精准防范和打击。加强对社交网络平台的监管,严厉查处非法生产、组装、销售“短信嗅探”设备和技术的行为。依法惩处“短信嗅探”新型犯罪,让不法分子付出惨痛代价,形成有效震慑。此外,要加强宣传,普及反“短信嗅探”新型犯罪常识,让群众掌握防范技能,如谨慎开通银行卡及各类支付App的小额免密支付功能,提高各类网络App登录及支付验证手段的安全程度,安装手机智能安全软件拦截和屏蔽垃圾、骚扰信息等,遇有异常情况立即挂失、冻结账户并报警,切实保护好个人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