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高院发布涉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
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
本报讯(记者王蓉) 日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法院少年法庭涉未成年人案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进一步探索构建家庭领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北京高院未审庭庭长陈伟红介绍,自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以来,北京法院少年法庭先后在71件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先后对137名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或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累计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提示书及家庭教育指导令116份。
此次发布会发布的6起典型案例,分别为发出北京法院首份家庭教育令的张某某盗窃案,区法院联合区妇联、区教委共同做好家庭教育“后半篇文章”的王某盗窃案,对暴力管教型家长亮“红灯”的李某诉张某变更抚养关系纠纷案,以“柔性司法”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方式的王某诉李某离婚纠纷案,根据被害人家长需求开展家庭教育的徐某猥亵儿童案,以及开展涉网络家庭教育指导的张某诉某公司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北京高院未审庭副庭长宋莹表示,这些典型案例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法院根据涉案未成年人家长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开展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例如,在徐某猥亵儿童案中,针对女童家长对互联网时代性侵害行为的隐秘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侵害教育的问题,法院为其聘请家庭教育指导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另一起张某诉某公司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中,则针对父母对未成年子女使用手机时间、使用内容关注不足,对个人支付账户保管不当,导致未成年子女可以轻易发起大额网络支付的问题,发出了家庭教育指导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