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阻断大学生涉“帮信罪”的防火墙
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打击、治理、惩戒开办及贩卖电话卡、银行卡违法犯罪团伙为主要内容的“断卡”行动。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自“断卡”行动开展以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案件呈井喷式增长,截至今年1月31日,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在校大学生涉嫌“帮信罪”案件398件449人。大学生俨然成为“帮信罪”的重点群体,让人深感惋惜的同时,也不由得引人反思。(4月17日《法治日报》)
用别人的“卡”,骗别人的钱,或者赌别人的钱,洗别人的钱——这是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洗钱等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的特征。银行卡、电话卡是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但“办卡实名制”给犯罪分子套上了一道枷锁,用自己的卡从事犯罪活动无异于自报家门、自投罗网。犯罪分子只能“另辟蹊径”,借别人的卡实施不法行为。大学生等青少年群体涉世未深,很容易被身边的犯罪分子盯上,被“兼职”“低成本高收入”“赚快钱”“帮忙”“零风险”等话术欺骗、利诱,不知不觉就陷入“帮信罪”的坑。
大学生成为“帮信罪”的重点群体,令人担忧,发人深思。大学生参与涉“帮信罪”违法活动,不仅对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帮助,加大了公安机关侦破案件、锁定犯罪分子以及为受害者挽回经济损失的难度,也会让自己承担法律风险,付出法律代价,并留下“案底”和污点,给自己的生活埋设障碍。
对大学生犯“帮信罪”固然应该依法打击,但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利用综合手段强化预防机制,既能从源头减少大学生的帮信犯罪活动,降低“帮信罪”带来的社会治理成本,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应该承担法治教育责任,针对“帮信罪”等大学生易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定期开讲法治课,给大学生勤打“预防针”,让大学生了解涉及“帮信罪”的法律条款、犯罪要件、表现形式、特征和法律后果,在心中筑牢防线。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关注,发现大学生有“借卡”“卖卡”等不良的行为或倾向,早介入,早干预,早矫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公检法等部门以及媒体要积极发布“帮信罪”的典型案例,开展送法进校园、模拟办案、以案释法等活动,发布警示信息,戳穿“帮信罪”的伎俩和套路,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底线意识,守住行为边界,抵制和远离一些与“帮信罪”或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的高风险行为。
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应在法治框架下,强化对银行卡、手机卡开卡行为的审核,既维护申办者的合法权益,又切断非法开办“两卡”的通道,最大程度压缩相关不法行为的空间。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征信机制,将“借卡”“卖卡”等违法违规信息记录到个人征信系统,对有诚信污点的行为人开办卡、银行卡转账、网络账户交易等进行严格管制监督。
每个人都要守好自己的底线,大学生守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第一道关口,才能起到更好的预防效果。大学生要树立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在心中绷紧遵规守法的弦,不为蝇头小利所诱惑,不被犯罪话术所欺骗误导,不被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
只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合力,健全机制,就一定能从源头强化对“帮信罪”的预防,为大学生筑牢隔离阻断涉“帮信罪”及其他电信网络犯罪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