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治策略及建议:以中部A市为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时有发生,极大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笔者以中部A市为样本深入调研发现,A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呈现高发多发态势,诈骗手段多、翻新快以及受骗群体年轻人居多等特点。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问题方面,A市还面临联合打击难、侦查取证难、赃款追缴难、事前预防难、技术手段匮乏等困境。
以A市2021年统计数据为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接近该市办理刑事案件的一半,且犯罪分子诈骗手段多、翻新快,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受骗群体年轻人居多:20岁以下的受害人占18.51%,21至35岁占55.35%。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建议从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四个角度提高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能力,依法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聚焦“精准打”,在依法治理上出“狠招”。首先,坚持“全面打”。建立健全集扁平化指挥调度体系、一体化研判打击流程、系统化运行机制于一体的“合成作战研判打击一体化”警务机制,将网侦等技术手段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赋能,形成警种间、平台间、数据资源间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打击效能。探索建立以“双链侦查”(即“资金链”顺线侦查与“信息链”反向倒查)为核心手段的溯源型全链条打击机制,切实堵塞源头漏洞,全面斩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利益链条。其次,坚持“联合打”。公检法三家机关要强化配合、协同作战,用好专业化打击手段,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质量,增强打击效果。最后,坚持“深挖打”。法院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黑名单”“灰名单”制度,对前科人员和失信单位联合开展信用惩戒,延伸制裁惩罚,推动形成不敢违、不愿违、不能违的社会氛围。
聚焦“精密防”,在源头治理上出“硬招”。一要强化预警反制、筑牢资金“防火墙”。健全完善各级反诈中心实战化建设,加强反诈软硬件系统平台投入保障,进一步强化与银行和运营商的协作力度,有效开展接警止付、预警劝阻、资金返还等工作,全面落实整体联动、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二要强化风险防范、筑牢黑卡“防护圈”。严格落实风险用户排查、涉案“两卡”倒查、涉案线索核查、技术防控清查“四查”措施,坚决斩断“两卡”外流渠道,严防系统漏洞和监管缺位造成开卡“实名不实人”等情况,确保行业内部零发案。三要强化专业力量、筑牢技能“防护网”。大力开展反诈专业人才建设,定期邀请法学专家学者专题授课,建立一支懂研判、懂侦查、协调能力强的反诈专业队伍,整体推动侦查队伍专业化建设,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新的侦查破案需求。
聚焦“精心管”,在系统治理上出“实招”。第一,健全完善风险管控机制。银行系统要设置风险交易等级监控,提高对公账户的开办门槛。通讯运营商对开办的电话卡存在异常呼叫的,要及时通知公安机关进行查证,经查证用于电信诈骗的号码,要立即予以关停,并将登记人列入业务办理黑名单,限制其开办电讯相关业务。网信部门要建立健全对互联网企业监管定期报告抽查制度,对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经营范围、产品信息要全面记录在案,严防公司技术、产品、设备等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第二,健全完善重点人员管控机制。充分结合社区警务和“一标三实”入户工作,动态掌握涉诈重点人员基础信息,密切关注涉诈重点人员现实动向,及时采集更新信息,强化重点人员动态管控,最大限度防止重点人员外流出境作案。
聚焦“精细宣”,在综合治理上出“妙招”。统筹线上线下全面开展防治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健全完善“全警反诈”工作机制。以A市为例,进一步推动“A市反电诈宣传联盟”建设,做到反诈宣传网上“键对键”、网下“面对面”,真正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宣传格局。一是创新宣传形式。坚持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国家反诈中心”App、公安反诈中心公众号、“网络大V”等新媒体、自媒体同步推进。二是宣传内容要亲民。依托居民小区、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学校等主阵地,精心选择群众能驻足的场所,宣传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内容,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范围要广泛。在地域范围上,要主动出击,坚决不留死角盲区;在对象范围上,要以青少年、在校师生等易受骗重点群体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人员等重点人群为突破口,重点开展警示提醒,及时揭露不法分子犯罪手段,最大限度地让群众了解防范常识,自觉抵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